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实践教学
2015-05-16 | 所属栏目:来稿选登 | 点击:次
江丽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学科,同时也是具有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品质以及文明习惯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小学生对于思想道德和社会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也进一步规范了小学生的道德行为。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实践教学 《品德与社会》是充分体现以小学生作为主导,以实践作为整个课程重心的课程,要小学生自己主动收集资料、进行现场参观以及调查访问。因此而获取到丰富的社会经验。 在《品德与社会》的实践课程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让小学生主动去关注社会、走入社会、提升小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小学生自己进行自由合作,大胆有规划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对收集回来的资料逐一进行归纳整理,使得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找到一定的成就感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准。 一、 收集资料 培养爱心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是建立在小学生的生活基础上。并以调查访问的方式,让小学生主动了解身边人与事。并且在这个了解过程中对社会有所认知,同时也可以培养小学生收集资料并处理资料的能力。 要更好的增强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可以引导小学生自主的去进行一些关于社会责任的实践活动,也可以组织小学生去社区服务实践。在整个服务的过程中积极展示自己的特长,并且根据社区的需要开展有效的活动。 在社区服务的实践中,使小学生不但学会关爱他人的美德,同时还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小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增加从事社会实践的经验。 二、 利用实践,拓展知识和提升品德 要不断的去充实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学到的关于思想道德的知识,把书本上的知识恰到好处的融合到生动的实践活动中去,学生去亲身实践不仅可以扩充知识还可以提升道德素质。随着现在孩子的自我意识在逐渐的增强,《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敢于去想、去试、去做。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让小学生了解社会、增强自身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的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效的相结合起来,能够有效的培养小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加快品德被内化过程,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实效。 结束语: 《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活动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颠覆传统老套的教学理念,把说教转变为实践,让小学生从实践中学东西。使得他们外在有实践活动,内在有内心感悟,从而养成良好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李黎红.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社会实践中教师的指导[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1):86,88. [2]肖茜.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法探讨[J].新课程(教研版),2010,(2):296. 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城关第三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