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材料有效选择
2015-05-16 | 所属栏目:来稿选登 | 点击:次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材料有效选择 ---《纸》的探究材料的选择和改进 王宝英 科学课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一个个的活动,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活动设计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如活动器材的选择,活动先后顺序的安排,活动成果的展示等等。在纸单元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对其中几个活动的安排做了尝试性的修改。 一、观察纸纤维:调换顺序,内外同步,自然推进。 《纸》单元第一课观察纸的纤维这一环节前面安排了两个活动。观察撕开的纸边和揉过的纸。学生参与第一个活动,观察到纸的内部纤维。参与第二个活动观察纸的表面纤维。从而得出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这样的活动设计。一方面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两个任务:撕纸、揉纸。两个任务相对比较独立。另一方面学生的探究欲望是在第一个活动中马上实现的,观察到了相当明显的纸纤维。这样学生对第二个项目“揉纸”缺乏探究的兴趣。 在课堂上,我对教材安排的这两个活动调换了顺序,先让学生揉纸、观察纸的相同点。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发现了:揉捏后的纸都有褶皱;会留下许多不规则的纹理;揉捏后的纸比原来小了点;仔细看发现纸上有很小的毛(纤维);纸反复揉捏都破了,破的地方有毛(纤维)——当学生谈到破的地方有毛(纤维)就自然而然地引导出原先第一个活动的目的:观察纸的内部纤维。 先揉纸,一方面让打破了原先两个活动设计的意图,先观察内部纤维,后观察外部纤维的固定方案。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内、外纤维的观察处于一个随机的状态。学生先发现了什么就先探究什么,让教师随着学生的意图走。另一方面揉纸“揉成破纸”本生就含有与撕纸相同性质的意义“观察内部纤维”。这样两个活动从某一种意义上说己经简化为一个活动了。那样,有利于节约活动组织、调控的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较持久、耐心的观察。 二、造一张纸:替换材料,不沾不留,成功造纸 这一课把造纸的步骤和材料在教材上清晰地表现出来。课前我按照书上的方法进行了尝试。“—一把稀纸浆倒在平铺的棉布上,盖上毛巾挤压吸水。”结果挤压吸水后这些纸浆大多数沾在毛巾上了,而棉布上只留下少许纸浆,而且要把毛巾上的纸浆撤下来也比较困难,于是我找来了一块较大的棉布,放在毛巾上,倒完稀纸浆,摆放均匀后,把棉布和毛巾的一半掀起,对折,挤压。等吸水完毕后,再小心掀起,纸都已留在原来一半的棉布上了。再轻轻一掀,一张较完整的纸己经造出来了。看来在毛巾吸水面再放上一层棉布,效果较好。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江南中心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