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年级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5-05-12 | 所属栏目:来稿选登 | 点击:次
让歌声在课堂中飞扬 ——谈高年级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 吴霞 摘要:本文截取了小学音乐教学中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学段,然后在这个学段中发现一个共性的问题——高年级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以此作为探讨点,分别从课堂的三个方面来阐述笔者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处理问题的方式,从而使我们的高年级音乐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有一个质的提高。 关键词:创设氛围;适应潮流;转变课堂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高年级音乐教学是比较难把握的一个阶段,究其原因并不是教材更为复杂或难度有很大提升,产生问题原因是在于课堂的主体——学生。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态度的转变,对音乐的课堂的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决定了我们在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在自己的课堂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以此来让课堂中的歌声越来越嘹亮。 一.创设氛围,用情感构建体验式的教学模式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任何一节音乐课都不能忽视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的效应,这样的情感效应能否产生决定权是在教师,因为学生的情感需要靠教师来激发。而在六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已经渐渐长大,他们的情感需求跟低年级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在唱歌时,情感的投入具有很大的惰性。如在教学《小白菜》这首歌曲的时候,我并没有空洞的去讲述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生活非常的艰难,我是从身边着手,寻找了一个类似的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观看,这个过程中配以《小白菜》的歌曲伴奏作为背景音乐,事例看完之后再继续播放音乐,让学生的情感停留在这首歌曲之中,对歌曲产生情感,让学生产生兴趣。 其次,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之后,我们可以适当的深入情感。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音乐是让学生深入情感的重要方式。我们在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中,会经常性的让学生做一些律动,其实,这样的律动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更为深入的引发学生对于音乐的一种形体上的体验,让学生在体态的律动中体验到对于音乐的情感。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较为胆怯,不好意思做体态律动将自己的体验表现出来,我们在这个时候应该是多多给予学生鼓励,肯定这些学生的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更多的信心,从而也更加的有助于学生情感的深入。《敲起我的小木鼓》是一首少数名族的歌曲,它的曲风不能让高年级学生激起很大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的让学生在课堂中敲起小鼓,并鼓励他们边跳边敲边唱,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有点不适应,显得较为生疏,但是经过一个适应的过程,学生渐渐的掌握了整个动作,并在欢快的鼓声和舞步中找到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让学生以一种更加积极,更加主动的方式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让学生在欢快的脚步中学习。 这样一种以情感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运用效果是明显的,用情感来激发高年级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是一种更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方式。让学生的情感投入到歌曲中来,让学生的情感投入到课堂中来,通过情感的投入,拉近学生与歌曲的距离,让学生觉得这样的歌曲离他们很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二.适应潮流,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的流行音乐现象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音乐的形式,有其本身的一些特点:语言生活化,节奏明快,贴近生活,易于接受。虽然生命力不是很强,但是易抒发情感,这也是高年级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一个方面。 同时由于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他们对异性的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但是,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是非常的差。而流行音乐节很大一部分都涉及情感生活,比较符合高年级学生的一种肤浅的欣赏特点。与之相比较,课本上的歌曲就显得枯燥、乏味、没有情趣。可事实并非如此,课本上的歌曲和欣赏曲目都是经过仔细推敲和筛选的。在重视课本歌曲的前提之下,节选优秀的流行音乐,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和欣赏,能够对于高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起到很大的培养作用。《北风吹》是歌曲《白毛女》的一个片段,教学本课的时候,发现学生对这样的歌曲有很大的抵触心理,认为这样的歌曲已经不大符合时代,跟不上潮流。于是我在教授这个歌曲的同时穿插了另一首流行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引导孩子对身边的受苦受难的人有一个最基本的爱心。能够将学生的兴趣留在课堂中,而不是任由学生对课本中的歌曲有一个抵触的心理。 在问及高年级学生为什么喜欢流行音乐的时候,他们回答大都是:喜欢就是喜欢,但是谈不出原因。这个其实就是学生对于这样一种音乐的兴趣,我们对于这样的一种兴趣应该是积极的培养,积极的引导,将学生的兴趣往好的,健康的方向指引。同时引导的另一个方面是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从流行歌曲往课本上的音乐引导,而不是就流行歌曲教流行歌曲。 三.转变课堂,拓展学生的音乐学习空间 开放音乐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为了学生拓展音乐的学习空间,创设一个自主创新的音乐学习环境,给予更为自由的想象空间。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注重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围绕活动展开教学,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音乐的兴趣。 六年级第二单元是溯流探源,在这个单元中,主要是让学生探寻音乐创作的源头,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音乐,体会音乐。所以,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注重更多的是音乐知识的发掘,让学生通过网络,通过书籍,了解音乐的来源,了解音乐的创作源泉。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再来学习音乐,认识了音乐,自然而然的就会对音乐产生兴趣。 在这样的一个了解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更多的应该是引导,给予他们的是“?”,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问题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的想象,自由的创造。我们在音乐课堂中会经常的欣赏民族音乐,在欣赏的同时,应该引导他们去听节拍、节奏、乐器演奏的音区、音色,思考是什么样的乐器在演奏?在听的过程中让学生模仿演奏过程,使他们从感官的欣赏到思想上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开放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课堂的调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常规习惯的培养,在开放的同时做到活而不乱。 开放性的课堂对于学生的兴趣的深入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作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有意识的去营造这样的一种氛围。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学习,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广,让学生自己去了解更多的关于音乐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对音乐有一个潜意识的激发。 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让他们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逐渐消除心理上的距离,愉快地和音乐交朋友,通过音乐的熏陶,逐步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丰富其精神世界,培养高尚情操,这才是我们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有兴趣学习音乐的目的所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构建一个动态生成的音乐教学课堂,我除了要提高自身理论修养之外,更需要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让他们能够在音乐课堂中自由自在的翱翔。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小学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