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我做主——谈我的教育观点
2015-05-11 | 所属栏目:来稿选登 | 点击:次
朱崇军 开放的时代呼唤开放的语文教学 ,学生有现代的意识,老师更要有现代的眼光。语文课程改革对学生对老师而言都是一次全新的革命,正如天上闪闪发光的星星,给深邃的夜空一片亮晶晶的感觉。但在这改革纷呈的语文教学中,我固守着我的教学风格,以“文”为本,以“人”为本,从文本中教开去,从拓展中教回来,带领学生踏踏实实学好语文,赏好语文,用好语文,让我的课堂体现我的风格,让我的课堂展现我的魅力。下面以《爷爷的芦笛》一文为例,阐述我的观点。 一:简单语文、踏实语文、活泼语文 在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仅仅处理了生字词和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课文中心稍做提示。两条主线清清楚楚,教学有层次,学生学习有目标。 1、了解课题《爷爷的芦笛》中“芦”字的字型。书写课题,老师和学生一起把课题写一写,要求学生字要写得工整,人要坐端正。每一个字都要写得工工整整。注意“芦”的写法。 2、生字“闸、踩、哗”。 “闸”:这个字念“jiá”,为什么这么读呢?你还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认识这个字的? “踩” :注意它是什么偏旁呢?可以组成什么词呢?用脚踩,是足字旁。还可以换成其他的偏旁。 “哗”:在文中是怎么组词的?象声词还有哪些?模拟一下,用模拟的象声词造一个句子。 3、形近字的指导 “朦胧”:猜猜看,这个字读什么?想想它是什么意思?小结:是在月光下朦胧,是与月色由关系的。 “曚昽”:换成日字旁,读什么?月字旁读“朦胧”日字旁也读“朦胧”,那这个字可能是什么意思?小结:我们学语文,相近的地方就要猜一猜。 “矇眬”:读什么?猜对了,什么意思?小结:这个朦胧这个“曚昽”字典上都有的。唯独这个“矇 眬”现在汉语字典上已经没有了。它简化为“蒙眬”,大家明白吗?看到这个词的时候要想到,原来它是有目字旁的,现在省掉了。 4、词语 “夹杂 裹挟 脸颊”: 课文当中有这三个词,想想,念什么。先写,一边写,一边想,这几个词念什么。“脸颊”:摸摸自己的脸在哪儿。 5、词组 “婉转——清脆”: 要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指导:像这样一些词语,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品味,把意思、把感情、把它的美要读出来。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比较相近。 “柔和——柔嫩”“ 温润——温馨” 在层层递进的教学层次中,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通过有效的教学,通过语文的拓展,学生不仅对本课生字词有了全面的掌握,而且提升了以后学习中学会了对汉字的敏锐度。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在词语教学中,开拓性地要求学生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读出对词语的理解,注重现实体验,不仅激发了学生读好词语的兴趣,同时也指导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 二、情境教学:轻松生动、活泼深刻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原苏联教育专家凯洛夫为代表的教学论传入我国,语文界批判了语文教学串讲课文的模式,提出了采用谈话法教学课文。这节课在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上,我就创设了交谈情境,从课文整体入手,再到课文各部分,最后又回到课文整体,使学生对作品反映的人物、事件、景物获得比较完整的印象。关于这一环节的设计,轻轻松松两个问题: 1、《爷爷的芦笛》这篇课文当中,几次写到了爷爷的芦笛?每一次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到的。请你打开课文,仔细地看一看。 2、课文中三次写到了爷爷的芦笛,每一次写到爷爷的芦笛,对一个孩子说,感受如何?下面我们一起与强强去感受那婉转悠扬的芦笛声吧! 抓主要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就会带动全篇,在课堂上,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确立学生的主体性。不能以老师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因此,提出用孩子的眼睛看孩子的世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与文本达到共鸣。 三:开放语文、发展语文、积累语文 语文的两大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好语文书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语言、把语言内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第一、第二自然段时,除阅读外,着重就在于以文本语言为平台,构建新的语言体系。 在强强的想象里,这个笛声是什么样的?这笛声让他想到了什么,这笛声让他体会到了什么?爷爷、大海、生活…… 结合这样的问题,再要求学生去想象、去叙说“在强强的想象里,这笛声 ,这笛声 ,这笛声……”学生心灵迸发出思维火花,有感而发,有情而动。在老师润物无声的指导中规范了语言、提升了语文素养。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文教学中如花般五彩斑斓,只要有正确的理论支撑、只要有独特的教学体会、只要有个性化的文本解读,相信,语文的天空会更加广阔、更加明亮!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沙河镇中心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