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孩子的世界——教师该思考的问题

马增仙

【摘要】 学生的世界是渴望拥有自由,而作为一名老师希望看到孩子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还给孩子怎样的世界,给予孩子怎样的引导,是我们每个教师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学生    需要    课堂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各门学科百花齐放,成果硕硕。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如雨后春笋,这一切大大促进了各门学科的实际教学实践。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深感语文教学仍然存在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教学这么多年,自己一直渴望进步,不管路边风景如何,我只埋头做自己所谓的进步,低头前进,虽然在教学中有点摸索,但却发现别人要比我进步快的多,我是一个不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人,也是一个不善于交际的人,在这么久的时间里,自己一直独自摸索,怎会进步很大,虽然我也知道要交流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正如1840年的满清,正是他们的闭关自守导致中国百年耻辱,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其实都是如此,但我怎样去交流却成了最大的问题, 于是我开始从每天和我打交道的学生身上找出口。学生的世界是渴望拥有自由,而作为一名老师希望看到的,是孩子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还给孩子怎样的世界,给予孩子怎样的引导,是我们每个教师该思考的问题。

经过一段摸索之后,我发现我们每天孜孜不倦的工作,劳累,真是有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劲头,可为什么还是打动不了学生呢?从短短的几年教学,我想我真应该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 、孩子这节课需要的是什么?   

 

现在的孩子对于学习充满了一种无奈,无所谓兴趣与爱好,似乎念书是上苍给予他们的使命,必须去完成,每天就如同和尚一般,在一天学校就熬完一天的课,哪天可以不用去学校就是幸福了,理由简单的出奇:不用再写作业了!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每天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并不短,每天发生的事也挺多,但只因我是个粗心而又懒散的人,总忘记去收集整理,体会孩子的心情,一味的给予他们知识,却从不会考虑他们这节是否真的想去做。

在最近的几天,发生了一件很小的事恰恰应证了我的想法。按照惯例,每次到放假的前一天,我们都不会上活动课,比平时提前下学,刚好这次最后一节是上语文。

我想最后一节每个孩子都着急的回家,幻想礼拜天能去哪儿玩,那有心情听课,于是特意把这节课内容安排的很少,讲完让孩子们做作业,但前提是必须认真听这前半节课。在向孩子们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之后,孩子们满怀激情的答应了我,于是我们开始了讲课。

  这节课我讲一篇阅读理解,题目为《母亲的眼泪》,这是一篇很简单的阅读理解题,但其中有好几处,让我很感动,于是我给孩子们讲,母爱的简单与伟大,其中一道题的答案有这样一句话“在絮叨中体现母爱”,我问孩子们你能理解这句话么?大家都说能行。那你能说出一件具体的事么?于是大家开始短短骚动之后沉默了,我突然想起我的母亲,我上大学之后,每年回家四次,寒、暑假期,五一节,十一国庆。每次回家妈妈总会和我唠嗑,说说东家,说说西家,再话话我认识的人,或者我以前的同学,我总会很认真的在那儿听妈妈说她感兴趣的事,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情节:和自己最亲最爱的人,讲自己知道的事,并谈谈感慨。后来我工作了,每礼拜回家一次,妈妈的唠嗑就成了,一礼拜一次。我想应该把这些告诉他们,让他们明白简单中的爱,并且孩子平时都很喜欢听我给他们讲我上大学的事。

  当我讲到最关键的时刻时,没想到突然有个好学生说了一句“老师讲题吧!”这真是大飒风景,我所有的兴致都没了。沉默之后,我选择了不讲,让学生写作业,理由是我没心情讲了。于是大家开始写作业,而且写的不亦乐乎,忙不开交。没有人理会我,和注意到我的不高兴。

如果平时大家总会讨好我,说一句“老师讲吧!”诸如此类的话,可今天……于

 

 

是我独自坐到讲台上,看着这些忙碌的孩子 ,心里却根本生不了气,我想或许他们真的太忙了……. 原来大家这节课想干的事是写作业。

  或许尊重他们的选择是最大的成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情节,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事半功倍,而被强迫的事情事倍功半。

  第二 、课堂该是怎样的?

最近几年课改的进程如同网络一般,更新换代的太快,从我上班到现在,我们学校不断改进,说实在的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共同的心声就是“我不会教书了!”每次学校教研组活动完,大家都会在一起讨论怎样上课,听过之后越觉发晕,心想干脆不用教了,这不简单了!

教学这么多年,一直渴望进步,但每每却事与愿违。最近我们又要教研组活动了,我实在是无法备课,也不会备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居然讲了一个自己很不擅长的课题——《劝告》。

 《劝告》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我教了这么久从没讲过这些篇章,总是在做题时简单讲解就好,这次迫于无奈,我在公开课时上了这堂课。

在讲《劝告》之前,学生需要预习,首先看书,书是我们教学的根本,其次把印发的资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掌握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劝告?二是劝告的技巧有哪些?最后结合资料再看书,总结出书中举得例子运用的是哪个技巧?在指导学生预习完之后,公开课进行展示,把东西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运用,比我们做的更好。

在讲公开课《劝告》时,我进行了简单的指导和修改,劝告作为一种口语交际,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运用,因此本节课我也注重了孩子们的口语运用,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劝告知识以后,要他们学会运用。所以本节课以实践训练为主,要求每个学生讲故事(给同组内的成员),要说出自己生平以来劝告最成功的一个故事,或者自己看书累积的也可以,并说出成功的理由。在充分调动之后,学生真是众说纷纷,其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有我们班的王可同学举得一个例子——《租房子》 ,说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五岁的儿子去租房,他们看中了满意的房子,房东是位老太太,她淡淡的说:“我从不把房子租给带小孩的家庭。”夫妇俩大失所望,可小男孩敲开房门,满面春风的说:“老奶奶房子我租下了,我今年五岁,没带孩子,只带了两个大人。”老夫人听了哈哈大笑,被孩子的幽默与智慧征服了,愉快的把房子租给他们。成功的理由:小男孩巧妙的运用了“归谬法”,迂回包抄。

可见我们生活中确实需要说话的技巧,不仅如此,孩子在电视中也学会了劝告,比如说我们班的王帆同学就举了一个从电视中看到的例子,曾看过《刁蛮公主》里的一个情节:皇上想劝公主帮司徒静,看电视的同学都知道,这俩人是死敌,怎么说呢?皇上说:“妹妹呀!这可到了你大显身手的机会了,她司徒静办不成的事,就得看你了,难不成你平时说比人家强是吹牛的?”公主听罢,不服气地说:“谁说我是吹的,这件事包在我身上好了。”劝告成功了。成功理由:运用了激将法,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借题发挥,最终劝告成功。

我举的这些例子都是孩子的原话,而且还有好多,或许有的孩子比起这两个例子差一点,但每个人都给同组讲诉了自己劝告成功的故事,而且故事五花八门,直到公开课结束了,孩子还“劝”意未消的和我说,老师我还没说我的故事呢!可见孩子对于学习知识还是充满了兴趣,只是我们平时习惯了自己讲解,尽管一直高喊口号,以学生为主体,可运用起来却并非易事,真正能做到时,孩子快乐的学了,我们也快乐的教了。

通过这堂课,感觉到孩子真正做到了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展示的平台是必然的,这或许才是每个孩子追求的世界,别让它成为一句口号!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之下,或许我们在跌跌撞撞的“走路”,但我相信我们是在前进的,不久的将来孩子们的成长会更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