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浅谈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浅谈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蔡利萍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终生发展的基础,从古至今,所有的教育家都把目光都聚焦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方法上,可见自学能力和自学方法的重要性。只有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好了,那才是给了他们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头”,实现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根本性转变!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自学方法,形成学生终身习惯。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尤其是在学生刚入学时,由于他们知识少能力低,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传授给他们一系列的学习方法。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我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自学的兴趣,初步形成自学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任何知识,首先应该对它有足够的兴趣,才能有要学习的欲望,那样才会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使学生乐于自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结合知识的特点,运用启发性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自学的欲望。

1、设置知识悬念,吸引学生参与。

教学前要设置知识“悬念”。为吸引学生主动自学,我常常针对教材内容,设置让学生渴望求知的气氛,激发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望,从而产生主动探究的内驱力,即自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读了课题质疑,班里一下子像开了锅似的炸开了,学生们纷纷提问,有的说“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有的说“这话是谁对谁说的?”此刻学生求知兴趣达到了高潮,水到渠成,我赶紧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学课文,学生非常专注地投入到对新课的学习中,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2、结合生活经验,感受身临其境。

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运用学生所熟悉的或已经获得的生活经验,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天安门广场》一课时,由于很多学生去过北京天安门广场,领略了天安门的雄伟壮观,在学这一课前我先请学生交流,去过的学生都兴致高昂,畅所欲言,有这样一个铺垫,我再让学生将情景和文字结合起来认真自学课文,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兴趣,从而取得较好的自学效果。

二、教会学生预习,养成一种自学习惯。

从三年级起,我便将每一单元第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用来专门训练学生的预习能力。我提前教给学生读书做记号的方法,在课堂上我把预习的基本模式做为自学重点,给学生们充裕的时间自学,巡视时重在指导孩子们用符号画出哪些是精彩语句,哪些是重点章节,启发他们这些词句为什么好,你读了有些什么想法,把自己的感受简单地写在书上,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只要有感而发都予以表扬。告诉他们会发现问题的孩子才是会读书的孩子。在讨论自学收获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有困惑也要勇敢地提出来,慢慢引导他们提与课文有关的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也培养了孩子们提问的能力!然后每一单元剩余的课文我让孩子们自己预习,我所做的就是坚持检查、表扬,评出预习能手。一年下来,孩子们从简单被动自学到学生们自己学习,从阅读现成文字到主动搜集资料来解决自己预习中的困惑,渐渐地,他们已经把预习中自学作为了一种习惯。

三、教会学生读书方法,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读书讲究方法,不同的文章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文章,要抓特点。例如《军神》是以些人为主的文章。以事表人。文章通过刘伯承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来表现刘伯承坚忍不拔的意志。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自学重点:找出表现刘伯承镇定坚强的语言、动作的语句;理解这些重点句的含义;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是“一块钢板”。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然后交流,最后在点拔得失,总结学法时,学生们总结出:凡写人的文章,重点应放在理解表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重点词、句上。

一年下来,学生慢慢地就懂得了从通读全文入手,根据不同的文章的特点抓特点、抓重点,找出重点段落、重点词句来学习的方法。同进我又进一步利用课余时间让孩子们大量阅读中外名著、童话故事和优秀习作等,进行自学能力的迁移训练,让他们巩固这些学习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这样在日常学习中得到了提高。

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让孩子们主动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任重而道远,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不同的。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给与足够的重视,始终把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第一位,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那孩子们的自学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也定会收益终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