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015-04-29 | 所属栏目:来稿选登 | 点击:次
郭元钊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是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数学学科价值的体现。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数学的世界里自主的探究、轻松地学习,以确保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以期能够让学生在数学的世界里自主的探究。 1、在生活情境中进行探究 众所周知,生活与数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将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以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探究,并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促使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因此,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的走进情境,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除法》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授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了下面几个问题:①小明有12块糖果,打算与其他两个小朋友共同分享,思考:小明和其他两个小朋友都能获得几块糖果?②学校要新购置530把椅子,分5次运完,平均每次运多少把才能将这些椅子运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已有经验出发对上述的生活情境进行自主探究,解答。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学有所用,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在操作实践中进行探究 对于小学生来说,操作实践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方式之一。所以,我们要打破传统课堂模式,要搭建自主操作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探究,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制作一个梯形,并动手将其拆分为自己熟悉的图形,比如:有学生将其拆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还有学生将其拼凑为了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更有学生将其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等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证明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效率,同样,也能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基础性工作。 总之,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我们要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最终,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刘玉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J】.《新课程》杂志2012年第15期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彬县西坡学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