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几点看法
2015-04-28 | 所属栏目:来稿选登 | 点击:次
赵惠兰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校扩招以及科学化管理的发展, 在高校的办学规模、生源结构、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基础等都开始出现一系列的新问题。根据现代高校育人要求,尤其是要求对学生人性化教育的教学理念,滞后的高校学籍管理体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拖拉高校办学发展的后腿。本文首先从高校学籍管理的必要性,学籍办理工作的首要内容与本能机能入笔,指出当前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对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看法 高等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担负着重要使命。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该校的授课态度、授课质量、授课秩序和进修、校风的优劣。而且,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作为关心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和各种基本情况的主要渠道,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原则性的管理工作。伴随扩招和专业数目的增添,也使得学籍管理工作愈来愈庞大、繁琐,导致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巨增。但是无论高校怎样发展变化,学籍管理工作容不得半点疏忽。 一、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执行一项国家教育部门颁发的相关文件的管理工作。它包含着本科生从入学到毕业所有的个人和学习信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社会表现都有着详细的记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对高校以后的学籍管理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随着完全学分制以及弹性学分制的普及,高校学籍制度将严格的规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求,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树立良好的学风,同时作为一项必须实施的管理工作,学籍管理工作的强制性和原则性将会为学生指明明确的学习方向,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我国高校的学籍办理工作是指按照国度对本科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请求,拟定相关规章制度,并采纳科学的方式,对获得入学资历的本科生从入学注册、成绩考核与记录,升、留(降)级、转系(专业)与转学,辍学、复学、退学、嘉奖与处罚,毕(结)业与毕(结)业资格审查等方面的管理。学籍工作主要内容有:对新生进行资格审查,符合录取条件者给予学籍,其次是在学生选定专业后,根据不同专业培养要求,按课程考核情况给予相应的学分,再者就是对学生学业年限期间学习所取得的所有成绩(公共课成绩、专业课成绩,国家对英语和计算机水平测试的成绩以及课外培养学分等)以及在校期间的所有综合表现进行审定该学生是否有资格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书。 学生的在校学习期间,学籍管理工作一直贯穿始终,尤其是每学期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成绩预警,通过这种方式会刺激学生的学习,检测高校的教学效果,及时发现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解决,对形成严肃的学习气氛和优良的学风有着很好的激励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工作中的首要问题 1 .本科生学籍异动产生的问题 我国高校学籍管理针对本科生的转学、转专业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明确的界定。符合高校转学、转专业的政策要求的学生会被批准去新的学校和专业继续学习。但是,在实行了新的学分制后,有些学生缺乏对转专业给他本人今后学习和毕业所带来的影响和困扰的了解。因为各校教学要求不同和各专业对学分要求也不尽相同,对学生在没有发生学籍变动之前所取得的学分认定上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办理转学和换专业时都几乎忘记了这个问题,直到毕业临近时才发现,但那时已为时已晚,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还有可能使学生无法毕业。因此,在学生进行学籍变动的时候,就必须要核查清楚新学校和新专业对学分的要求,及时完成新的教学要求,绝对不能因为学籍的异动影响正常的毕业。而由于学籍管理工作的相关管理人员疏忽,没有做到及时通知学生或及时与学生沟通,提醒学生,而致使产生一些问题。 2 学分制与学年制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国众多高校都是按学年制安排课程学习,按照班级上课,按专业的特色和教室的数量进行排课,本科生在规定年限完成学业方可毕(结)业。大量事实证明,虽然这种安排有利于部分学生,也符合学校师资力量的组合,但是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知识结构相通性缺乏创新和个性,不利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个性和专长发展,毕业生大多数都不符合社会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目前毕业生就业难失业多,而众多企业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却一直在增加,明显看出学年制学籍管理制度也是造成就业压力的一个原因。高校在认真执行弹性学分制的力度和规模上,有待于提高。实行弹性学分制会带来一系列繁琐的学籍手续办理的麻烦,但是按照传统的学年制学分进行管理,更造成了新学分制与旧的学年制学籍管理相互矛盾的问题。 3 提高服务意识,完善职能,提高效率 很多学籍管理人员面对大量的学生学籍资料的收集,整合,分类分析工作,感到很麻烦、很头疼,出错情况时有发生。虽然很多高校引进了微机化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了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可是有一些高校根本没有真正实行网上办公或者因为管理人员技术能力低下,没有办法掌握计算机技术,所以学籍管理工作很多还是靠手工完成,工作效率依旧低下,质量得不到保证。又由于学年制与弹性学分制或完全学分制存在矛盾,也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大量问题及难度。因此学籍管理需要提高服务意识,完善职能,提高效率。 四、对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几点看法 第一,本科生学籍异动带来的问题。学籍管理人员对申请转专业的学生提醒其对所转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要求有了解。根据所转专业调整学习计划。学籍管理人员按照学籍变更的环境,建立一套学籍异动的档案,对本科生转学、转专业先后的成绩和学分进行清晰的统计,仔细核对本科生各科成绩和现实表现。统计出可认定的学分和不能认定的学分及时告知学生,以免造成学生因为学分问题而无法正常毕业的情况。 第二,根据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切实建立弹性学分制,对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允许辅修其他专业课程,成绩合格者发放毕业证书。对超前修满学分的学生在学生申请的情况下准许提前毕业。对因为身体条件或者存在家庭问题的学生,允许休学,待条件好转后复学。对特长生,鼓励他发挥自身长处寻求创新发展。根据弹性学分制要求认真做好管理工作,按弹性学分制和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做好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因地制宜,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在学籍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上,人员配置和管理手段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采用本部门内部培训与送出去外部培训等多种方式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招聘相关专业的人员开展工作,同时,作为教学管理一线的学籍工作人员还要加强服务意识,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服务于学生,做好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做好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而在学籍管理手段上,一定要进一步完善科学化和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高校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努力实现现代化办公环境,保证工作质量。 结束语: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还事关高校教学质量及整体的发展,在以后的学籍管理工作中,作为一名学籍管理人员就必须做到动态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实施改革旧的学籍管理方式,创建科学化、人性化的学籍管理制度,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王哓兵.关于我校学籍管理的现状与未来.邵通师专学报[J].1999,(3 ):61-64 [2]李栋.常思亮.陈卓.湖南高校学籍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当代教育论坛[J].2005,(5):21-23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师范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