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学校特色建设刍议

王艳霞,王少瑞,王艳娟

    [摘要] 学校如何办出特色并突显特色,不仅成为基础教育办学中的重要问题,也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然而,考察目前的学校特色建设,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领域仍有许多需要探讨、明晰的问题。学校要办出特色,成为“特色学校”,受制于多种现实条件,然而,学校特色建设需要通过内涵式自主成长来发展,凸显育人为本、强化理论引领与实践探索、办出各自的特色、由局部向整体推进。

    [关键词]   学校特色  办学特色  特色学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分层和价值追求的多元化,作为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学校如何办出特色并突显特色,不仅成为基础教育办学中的重要问题,也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一次指出:“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其中的“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凸显了国家对学校特色的重视。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校长办学自主权的逐渐提升,学校的内涵发展、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成为了时代的潮流和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学校办学将日趋多样化,通过独特办学目标的实现来体现办学的个性化,使学校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长期形成的一刀切、齐步走、模式化、标准化等同质化现象,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下的“千校一貌”的办学模式和“万生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忽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把升学当作唯一奋斗目标的学校教育,严重地阻碍了学校特色的形成以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趋同的办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与整个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的。学校应如何办学、如何发展才能既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应思考的课题。我国各地中小学竭力摆脱“千校一貌”、“万生一面”的办学模式,纷纷创建学校特色。因此,学校特色建设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发展的新趋向和新选择。

    “学校特色建设是实现学校独特的整体风格和出众的办学成果的过程。”[1]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许多学校都把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创建特色学校作为办学实践的重要目标和追求。如何在创建办学特色过程中从根本上实现育人模式的创新,进而提升办学质量是办学实践者必须思考和面对的现实问题。然而,考察目前的学校特色建设,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领域仍有许多需要探讨、明晰的问题。

一、凸显育人为本

    教育作为一种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人的发展,因此,育人应是一切学校办学的共性目的,而怎样育人、每所学校具体采用的途径和方法不会截然相同,这种差异性就决决定了特色的存在[2]。学校办学特色就是指学校除了具有一般学校的共性外,在教育目标或管理目标的长期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且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优质效益影响的办学风貌。特色体现着学校的个性、与众不同。然而,在创办特色学校的实践中,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均应聚焦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凸显育人为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提出了“育人为本”的方针,就是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人们对“办学特色”的内涵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解,但无论对“办学特色”内涵的界定有怎样的认识分歧,都必须认识到育人是学校的第一职能,办学特色的核心应该指向学生、指向育人,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育人属性是办学特色的本质属性。在实践领域,由于没有厘清学校办学特色建设的实质,许多校长抓学校特色建设所确立的所谓特色与学校发展、学生发展缺少内在的必然联系,往往热衷于突出自己学校与其他学校的与众不同,搞一些能快速出名的项目,而没有把学生放到办学的核心位置,更没有关注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在办学实践中往往偏离了育人的本质。

育人的真谛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正如顾明远教授所言:“要从根本上解决诸多复杂的教育问题,首先还是要回到‘人的发展’这一教育问题的原点上”,“无论是国家希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还是家长希望孩子成才,首先都要尊重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3]

二、强化理论引领与实践探索

创建学校特色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发展的新趋向和新选择,而创建学校特色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也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学校自身力量的局限性。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校长和教师具有先进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形成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发展思路和方案,打造出学校的特色。因此,需要以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保证学校特色建设的科学性、时代性、教育性和适宜性,避免改革与实践的盲目性。 

特色建设是践行学校办学理念的过程。一所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理论”用以指导其办学行为。然而,在中小学,大部分教师的理论素养比较薄弱,教师忙于日常琐碎的教学和管理事务,很少有时间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他们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虽积累了大量实践知识和经验,但却缺乏把它们与学校的特色教育理念融会贯通的能力。“学校要突破现有的发展水平,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仅依靠学校层面的研究和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先进的理论加以指引,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4]因此,学校的特色发展落到实处需要理论引领,并需要借助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办学特色是一个与特定的时空、特定的内外部条件相联系的动态概念。它有一个形成、发展、完善和演化的过程以及随着时间流逝、条件更换而演变的可能性。如何把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贯彻、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当中,需要学校和教师自己的不断思考、探索和尝试。“特色”并非纯粹的指事物的静态个性,而是体现着“走自己的路”这一与众不同的个性。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大,各地区学校间以及同一地区城乡学校间的差别很大,因此各校间不可能“千校一面”,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特色学校不应用一个标准来衡量,特色学校应有其区域性、层次性。不同的特色根植于不同的土壤,学校的实际就有特色的土壤,通过对学校特殊现实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寻找出适合这种现实的办学之路才可能形成特色。“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丰富并发展特色的内涵,逐步形成稳定的、优质的、个性化的办学特色。”[5]

    “学校特色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内在生成的。”[6] 因此,找寻学校特色建设的路径必须强化理论引领与实践探索。

三、办出各自的特色

   “特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 在具体的表述方面,通常采用“特征”、“风貌”、“品质”、“特性”、“发展方式”、“风格”、“特点与亮点”、“方式与思路”等词语。而“办学”则强调了“在办学过程或办学实践中形成的”[7]。所谓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和特征。

“办出各自的特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改革中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当今的办学发展趋势。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一样,每所学校办学也应有自己的鲜明的特色。学校特色是基于学校的历史传统、实际情况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同类学校的独特、优质且相对稳定的办学风格,体现在学校办学工作的某一要素、方面或范围上[8]。特色学校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教育改革实践中积极创新、全面优化、形成稳定办学风格和模式的学校。学校都应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然而,贯彻教育方针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不同的学校其基础和优势不同,贯彻教育方针所形成的学校风貌可以也应该千差万别,各具特色。我国的学校由于受“评估”的影响,评出的相对较好的学校就成为模仿对象,特色学校“创建”运动可能会导致新的模式化。因此,学校的特色化、个性化需要被着重强调。党中央在《纲要》中所提出的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其含义所指是非常明确的。其中的“各自的”是指“各个学校自己的”,办出各个学校自己的特色。在教育方针的统一指导下,各校的发展由于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教育者和受教育的对象不同必定会形成各自的办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