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让学生在互动教学中获得积极体验

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直接决定着学习效率,这些因素是教学工作的关键,也是学生积极人格中的重要特质。如何诱导和启发这这些因素?笔者认为应重视让学生在教学互动中获得积极体验。教学中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为学生的积极互动创造前提条件。

首先,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活动的余地,表现自我的机会以及尝试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要努力将“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讨论、合作,自己去领悟、理解知识。

其次,关爱学困生,注重全体互动。每个学生都有进取心、自尊心,学困生也一样。老师不能排斥学困生,要同样地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如果漠视这些学困生,不仅会打击他们的主动性和进取心,还会引起他们对教师的不满和对优秀学生的排斥,使他们变得既不愿意与教师交流,也不愿和别的同学交流。对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他们开口的机会,提高他们说话的勇气。对心理障碍造成课堂口语交流较差的学生,在了解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的同时,适当引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产生向上的动力,逐步树立他们的自信,使他们积极地充满自信地参与到互动的课堂活动中来。

   二、选择恰当的问题引导互动

    问题是师生互动的交叉点,也就是说,让问题引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加强问题引导是师生互动教学课堂设计的关键。新的知识一定要结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新知识要高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但不能过高,合理运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三、尊重并合理引导学生的个性差异

    一个班上的学生不可能是一样的知识水平和个性,在师生互动教学的课堂设计中,我们应尊重和承认这种差异性。并合理地引导每个学生的差异。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预想出课堂中各种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预设出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案,设计出动态的教学过程,给课堂提高弹性的教学空间。如果不这样,即使有师生互动,也是不积极的和片面性的。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就是要改变统一规格的教学,尊重差异,发展个性。弹性教学方案的设计,需要教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准备,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随机应变,从而给课堂提供弹性的空间,让他们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

   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真正的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所学知识的碰撞,是师生在同一个教学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积极地有效的诱导,才能促使学生产生问题而积极地思考,提出问题时才能反馈而调节教学活动,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思考动态而积极地应对。

   四、提供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讲多练。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既巩固了新的知识点,又给他们对掌握不够的地方及时进行自我纠正提供了机会。为了活跃气氛,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通常可以采用“生生互动”的小组学习进行教学,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展现自我的舞台。学生更喜欢的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动与竞赛。在小组活动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当学生在一起合作融洽、表现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更加愉快。

   五、关注学生的生成,分享成功的喜悦

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教师要及时抓住课堂上即兴生成的亮点,并以此作为活动的教学资源。

教学的生成强调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师生提供交流的可能,要保证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去思考,自悟自得,深入文本展开师生互动。在教学中,教师仅仅满足于“带着问题走向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的所思、所惑、所感、所悟,并以之作为问题的生长点。在师生互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来自他们自己的思考,他们成为自己的主人也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互动教学不仅使师生在课堂中能围绕知识性的问题进行平等的探讨,更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获得道德上的启迪,懂得学习对人生的幸福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获得愉快健康的积极体验。

总之,在教学互动中获得了积极体验的学生个体,他可以对自己今后的行为方式有意识地施加一定的积极影响,从而影响自己的人格建构。这样,一个人的现实能力(包括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能力、制定目标的能力、实现目标的计划能力等所有涉及到行为形成的能力)就被纳入到了积极人格的建构之中,并且成为了影响人格的一个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