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戴雅丽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中外文学作品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所传达出来的性别意识形态对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性别观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下面笔者将通过家庭妇女、职业女性和少年儿童这三类女性形象来进行深入分析。

㈠家庭妇女

在教材中,家庭妇女类女性形象主要以奶奶、母亲的角色出现的,其中一些女性形象在小学生的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⒈善于教育和引导后辈的奶奶形象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虽然不能说老人家说的话是绝对正确的,但是毕竟他们比我们拥有更多的人生阅历,他们的话总会有几分道理的。在《我为你骄傲》这篇课文中,老奶奶就是以博大的胸襟原谅了知错就改的“我”。这就是老奶奶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待一颗悔过的心,她选择细心呵护,无限包容。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女性形象让学生明白应该尊敬长辈,学会耐心倾听长辈们说的话,细细体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⒉为子女的成长默默奉献的母亲形象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显得那样理所当然,反而忽视了父母为了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付出的辛勤努力。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作为子女,我们在得到父母无限疼爱和享受舒适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应该想到为我们创造了这一切的父母的辛劳。

在一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也是责无旁贷的,教材中的课文所塑造的家庭妇女形象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㈡职业女性

教材中所塑造的典型的职业女性形象并不多,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所传达出的教育价值。职业女性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无私奉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金钱名利面前,玛丽·居里一如既往,坚持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心爱的实验室,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但是居里夫人做到了。是她,让我们感受到了精神之美,人生至高的境界之美。

㈢少年儿童

在对课文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类型的统计中,我们可以发现家庭妇女类女性形象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居于第二位的就是少年儿童类女性形象所占比例,因此对少年儿童类女性形象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

⒈机智勇敢

在我们的印象中,女孩似乎总是处在弱者的位置上,总是需要被保护。可是《智慧之花》中的玛利亚和江雪将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你,女孩子也可很勇敢,女孩子也可保护他人。所以女孩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去充实自己,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⒉自主独立

在中国,一个14岁的孩子,而且还是一个女孩子,独自一人去各地游历,这几乎是无法想象的,可是在《乌塔》这篇课文中却为我们塑造一个年仅14岁却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德国小姑娘形象。对于这样一个只身一人游欧洲的女孩,我们不得不感到佩服,佩服她小小年纪就已经明白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佩服她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了这么强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让学生从乌塔身上学习那种独立自主的精神,在生活中,不能过分地依赖父母,对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做好。

⒊乐于“给予”

索取、给予,是一对意思截然不同的词语,前者是一种单纯的快感、物欲的满足,后者则体现了高尚的品格、精神的满足。《给予树》这篇课文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2]这是非常高的评价,如果说文中的妈妈对子女的母爱、兄弟姐妹之间的手足之情只是浅层次的爱,那么金吉娅给援助中心的小女孩送去洋娃娃的举动,则体现了她高尚的人格。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金吉娅的这种乐于“给予”、不求回报的精神将会让这个冷漠的社会充满活力和朝气。

⒋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全家准备到一位伯伯家去,可宋庆龄想起自己已经约好小珍教她叠花篮,虽然父母都劝她与小珍另约时间,而宋庆龄却选择留下来,信守自己的诺言。小小年纪的宋庆龄就已经懂得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她不仅仅是这么想的,而且是这么做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学习的榜样。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少年儿童类女性形象,从不同的侧面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她们身上所反映的美好精神品质,犹如精神食粮,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海安中心小学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