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论述

摘 要: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研究问题的基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本文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探讨,以期对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成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有效的物理教学离不开成功的实验教学,实验可以是我们物理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借助于实验器材和设备,经过一定的人为控制促使物理现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提供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思维,起到诱思引导的作用。实验也可以是我们物理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验器材,学生自主设计并探究物理规律,让学生多维度多角度观测和感知物理规律,体验获知的过程,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的教学十分重要。

1 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实验教学的意义

通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它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局面,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和物理概念形成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了物理规律。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 注重实验教学的学生主体性地位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于实验教学也该如此,对于分组实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落实到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案的选择不可教师越俎代庖,对于演示演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落实到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

实践经验表明,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中来,不仅可以激发参与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调动下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增加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深度,同时还可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例如,做“电流的磁效应”演示时,首先请学生分析清楚实验目的,猜想会看到的物理现象,然后请一名学生上讲台,从联线,通电直导线与小磁针位置的放置,一一尝试,直到发现“奥斯特的发现”,让学生感受到发现规律的不容易,上台来的学生由于亲身经历,对于“要想发现电流的磁效应,通电直导线与小磁针位置应该如何摆放?”这个问题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对于下面的学生呢?也自然陷入了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经历了思维的过程,对于实验现象和实验注意点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实验教学的学生主体性地位还表现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意识的开发,我们要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要真正培养学生创造质疑、勇于探索,即使对那些早已成为定论的规律也要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重新审视,以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实验蒙上一层薄薄的面纱,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发现,当然也要留下一些具有指引性的信号灯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索活动中,既加深了对规律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探究、发现规律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 转变观念,加大实验教学力度,创新实验教学方式

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载体和根基,实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教师要解放思想,遵守新课标的相关规范,着力构建起完善的物理知识体系,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创新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探究能力.例如,在讲“长度与测量”时,涉及测量误差和方法等概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实验验证课本给出的结论。可让几位学生用卷尺测量黑板的具体长度。在操作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捋平卷尺,然后将卷尺零刻度一端对齐黑板一端,从另一端读出黑板的具体长度.教师可选择几组学生上台测量,从而得出不同的测量数据,最后将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每次测量均值都不相同,其中最大差值为5cm,最小差值为1cm,这就是误差。学生亲自上台做实验,在对结果进行分析时,就会发现误差在所难免,因此从思想上就会得出结论:在现实生活中要得出某种物体的具体长度信息,就要反复多次实验,最后求出每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在教学中适时开展实验,能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 引导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实验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教师要耐心解答学生所遇到的疑惑和问题,帮助学生完善实验环节,推动物理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需求,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学生的物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在整个实验环节,实验设计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能全面衡量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而在设计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步骤进行分析,准确掌握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让学生将实验和物理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以便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现象及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