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基层新闻报道员怎样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2024-10-17 | 所属栏目:来稿选登 | 点击:次
习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习主席的重要讲话为新时期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在“大”字上作文章,在“合”字上下功夫。基层一线的新闻报道员是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干力量,那么,如何培养基层新闻报道员的新闻敏感性,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展现基层全面建设情况呢? 1 基层新闻报道的四个“法宝” 对于基层新闻报道员来说,能否在极短的时间内,发掘新闻、找到新闻热点,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新闻敏感。国外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鼻”,我们则称为“新闻眼”。新闻敏感是基层报道员的一项基本功,是精品力作的源泉。那么,基层新闻报道员该如何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新闻眼”呢?新闻敏感虽然具有先天因素,但更多的靠后天培养。要想增强新闻敏感,提高发现识别新闻的能力,笔者认为需从“好奇”、“灵感”、“专注”、“博学”四个方面加强基本功训练。 1.1 “好奇”——新闻的“生命线” 好奇心是人们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现象产生新奇和感兴趣的心理冲动。作为贴近基层部队的“活动家”,报道员的好奇心就是激发新闻敏感、捕捉新闻事实的源动力。一个好奇心强的报道员对周围的事物时常保持新鲜感,喜欢刨根问底,把问题搞个水落石出,许多好新闻就是这样被发现和捕捉到的。 身为一名基层报道员,最忌麻木不仁、目空一切,对日常新闻线索司空见惯、毫无兴趣,即使遇到好的新闻点,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缺乏“少见多怪”的新闻热情。只有遇事多分析、多追问,才能挖掘出好的新闻线索。 1.2 “灵感”——新闻的“源动力” 灵感,是基层报道员在工作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由于受到某种信息刺激和启发突然闪现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有人将这种灵感现象称为“顿悟”。灵感来去匆匆,来得突然、走得迅速,往往消失之后,苦思冥想却再也想不起来。所以,笔者建议,报道员在日常生活中要随身携带一个记录本,一旦灵感出现,就立即记录下来,千万不要偷懒,也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记忆力而失去了顿现的灵感。 灵感源自创造性思维。因而,身为基层报道员对某一新闻现象或新闻事实,要深入思考,仔细耐心地研究,探究事实的来源、现状和结果,以及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普通常见的日常新闻事件中,找到灵感,在一般事件中,发掘新颖的、独到的见解。 1.3 “专注”——练就发现新闻的“火眼金睛” 专注,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心理学研究表明: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尤其是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转化,,是养成新闻敏感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新闻敏感的养成,是基层报道员对各种有关事物进行注意的结果。 综合素质较高的基层报道员,无论是工作,还是休闲,都会有第六感观,也就是新闻嗅觉或新闻感观,像雷达一样全天候开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切信息都逃不脱他的眼睛,一切信息都会经过“新闻筛”的挑选和过滤。无意注意是独立工作的基层报道员必须培养新闻敏感的起点和基础。没有这一步,一切便无从谈起。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做一定努力的注意。基层报道员对有预定新闻线索的采访,需要集中意志,排除干扰,这便是基层报道员有意注意的体现,有意注意是新闻敏感的中心环节和主要构架。 1.4 “博学”——吹尽黄沙始见金 要当“富”记者,不当“穷”记者。所谓“富”,就是有积累,不满足于现炒现卖。记者的积蓄,就像是蓄水池。水深,投石下去激起的波澜也大。一有情况出现,便能很好地进行对比、联想;如果水很浅,三两下就枯竭了。记者的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情况的积累。要心中有数,对实际工作和生活了如指掌,然后在此基础上发现新闻线索和题材。二是知识积累。文学历史、经济哲学、科学技术、天文地理,等等,都要懂一些。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读一些书刊,慢慢使自己充实起来。三是人脉关系的积累。记者要广交朋友,真诚待人,朋友多,信息渠道就多,新闻线索就多。 2 基层新闻报道的三个“阶段” 搞新闻报道得一步一个脚印,就像读书一样,不可能一开始就读大学,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能是揠苗助长。所以,只有脚踏实地,每走一步,给自己定一个目标,然后努力去完成,才能在新闻路上越走越远。 2.1 多写——勤能补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