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妈妈”再教育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
2024-09-22 | 所属栏目:来稿选登 | 点击:次
摘 要:年轻妈妈们的认知能力与家庭教育质量息息相关,目前年轻妈妈再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本文在对“年轻妈妈再教育”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不同视角对年轻妈妈再教育问题进行了理论阐释,着重分析了年轻妈妈再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深入探讨了弱化年轻妈妈再教育问题的对策。以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街道华林小区为例,作者通过对华林小区具体问题的研究归纳出一般的解决对策,以达到呼吁社会重视年轻妈妈再教育问题并且尽最大可能去规避年轻妈妈再教育问题的负面影响的目的。 关键词:社会问题;再教育;华林社区;年轻妈妈;妇女 1 “年轻妈妈”再教育问题现状概述 1.1 概念界定 年轻妈妈,顾名思义就是年龄较小且已成为妈妈的妇女。在此文中,我们将“年轻妈妈”界定为在24~ 36周岁之间的母亲。 “一个目不识丁的家庭主妇对孩子教育干预越大毒害越大”,年轻妈妈们的认知能力与青少年的家庭教育质量成正相关关系。 “年轻妈妈”再教育问题,在华林社区之外的广大西部地区、乃至全中国具有普遍性特征。该社会现象属于社会失调,表现为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失调,它影响着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并以其特殊的形式对社会公共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年轻妈妈”再教育问题符合社会问题的几个构成要素,因此,我们将“年轻妈妈”再教育问题界定为一种社会问题。 1.2 问题现状 在年轻妈妈再教育问题上,华林社区具有代表性。社区有大量的年轻妈妈居住,其中包括很多待业者,作为刚刚入城不久的农村妇女,其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再教育意识薄弱,就业率低,并且她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也没有跟着户籍的转变而及时转变。就年轻妈妈本身来讲,由于她们儿时的家庭条件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大潮的影响,该群体学历在初中及以下水平者占51.54%,高中与中专学历者占32.35%,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仅占16.11%(资料为华林社区居委会提供,2014年3月数据)。较低的学历压制了年轻妈妈们主动接受再教育的积极性,通过结构性访谈,笔者了解到华林社区年轻妈妈们对再教育及再教育的意义与价值认识模糊。 以华林社区为例,这一群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子女的教育观念落后,方法多有不当。2.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婚后再教育意识薄弱、行为缺失。3.多属“农转非”市民群体,面临快速融入城市生活的适应困境。4.这一群体往往是邻里社区争端的挑起者。 1.3 问题解决的必要性 着眼于未来,从长期的全局的眼光看,解决年轻妈妈的再教育问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首先,提升年轻妈妈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对家庭环境中的青少年的成长意义重大。其次,待业的年轻妈妈对社区邻里间的和谐形成很大的威胁,鼓励她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可以引导她们更加积极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次,通过引导这一群体积极学习知识技能,可以促进其经济独立与人格独立。最后,年轻妈妈的再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国民的整体素质将大大提升。 2 “年轻妈妈”再教育问题成因 2.1 传统文化对年轻妈妈再教育的影响 悠远的母系社会之后,随着私有制的确立,中国女人变得毫无社会地位可言。在几千年的奴隶与封建时代里,中国女人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让女儿识字,这就像给别人的花田里施肥,亏损的是自己家的劳力与肥料。儒家定义了“君子”,他们坦荡荡、喻于义、怀德怀刑、文质彬彬并且和而不同、泰而不骄;相反的,“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小人和女人成了君子的对立面。男人给女人打了无数道围墙之后有了足够指责女人的理由。因为传统男权文化和农业社会产生的性别歧视观念根深蒂固,其深远持久的影响对当代中国人仍有牵绊,在如今的广大西部地区,男人和女人接受教育的权利是有差别的。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教育差别意识往往伴随女人的一生,乃至影响她们的后代。 2.2 市场经济条件下再教育意识淡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中国共产党一系列利好政策,,使中国人民群众大大受益,人们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的发展,人们接受教育的条件大大改善,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更加方便接受教育的同时,再教育的质量和接受再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普遍不高。年轻妈妈们对物质财富追求的同时,往往会忽视对自身再教育及可持续发展。而且繁重的家务和工作会导致年轻妈妈们再教育的时间缩减。 2.3 社会环境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