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交流视角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理论研究综
2024-08-30 | 所属栏目:来稿选登 | 点击:次
摘 要:当今科学技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进步,同时对档案利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依靠网络技术进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已成为当前的热点。本文对近十年来关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和分析,探讨了“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同时对该管理模式进行了构建分析;从而较全面完整的阐述了这一理论方法,并对其发展壁垒和解决途径作了一定说明。 关键词: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述评 本文对网上近十年来的相关主题文章进行了检索分析,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选择图书、情报、档案类,以题名“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为检索词进行查询,并对所得文献进行了分析统计,探究了“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同时对该管理模式进行了构建分析;从而较全面完整的阐述了这一理论方法,并对其发展壁垒和解决途径作了一定说明。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这一理论,最早提出于I978年被中国科学院正式提出,随后国家在1985年下发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1 对“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理论的理解 图书情报界对“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理论的理解主要有两种: (1)“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指加强图书馆的情报和档案职能,当图书馆的情报和档案职能完善和发展到相当程度时,图书馆事实上就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了; (2)“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指的是把情报机构、档案机构合并到图书馆,由图书馆对情报机构、图书馆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相互协作,避免重复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社会对信息、技术、知识等方面需求的出现爆炸性增长,社会以及用户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当今时代对信息的需求也从过去的单一性转变为多样性。也就是说,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核心将不再局限于文献资源,而是针对用户的信息服务,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模式的构建势必要以用户信息服务为核心。因此,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的作用,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实现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一体化,这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也完善了学科体系建设、增强了相关机构的职能,利于社会发展。 2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从历史上看图书和情报可以说是同根同源,保存图书和情报的机构也是难以区分的,只是后来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们又进行了分流,经过各自独立的发展阶段,成为了现有的独立的学科体系。图书、情报有亲缘关系,但二者在形态和作用方面也各有特点和优势,也正因为如此,只有实现一体化管理才能发挥各自的特点,互相渗透、互相交叉,达到优势互补,最终更好的适应二十一数字时代的发展新要求。 宋雄伟在《论高校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一文中论述了档案、图书、情报各自的优点,以及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必要性:“图书突出其系统性,它是经过归纳、总结而撰写的文献资料;情报突出其时效性,它是最新的知识信息,反映新的动态;档案突出其本源性,它是人类社会各项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一体化管理综合了图书、情报、档案的这些特点,形成了综合化、整体化传递信息的优势,这种优势正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各类学科迅猛发展所需要的。”这一论断扩大了范围,将图情档中的“档案”也加入到了一体化的进程之中,不仅充分强调了三者相互补充渗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指出了跨学科相互交流、结合借鉴可以改变服务方式,扩充理论深度和广度,满足新形势下不断发展提高的时代要求和用户需求。 3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理论的现实条件 世间万物都存在着这样一个自然规律:合——分——合。纵观现代学术界,,可以发现,许多学科都是沿着一个综合——专业——综合的规律发展的。尤其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信息时代的到来对许多学科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使得许多不同学科之间产生了交叉互补的关系。同许多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样,图书、情报也按这一规律发展。 从图书、情报、档案自身的发展历史来看,三者在很久之前就已经经历了“合——分”这一历程,目前正在开始新的“合”即“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理论进程。图书、情报、档案三者在发展早期是同为一体的,但由于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它们进行了分离,建立了各自独立的学科理论和学科体系。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新兴科学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科技成为了第一生产力,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资源共享已是不明自喻的事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图书、情报、档案三个学科必须进行联系和互补,不仅向横向发展,更应着力于纵向建设发展,这样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