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丛书》的成书研究
2024-08-24 | 所属栏目:来稿选登 | 点击:次
摘 要:《广雅丛书》的成书主要是徐信符的力主促成,其所汇印之书源于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局。广雅书局的创办是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推动,也是切实的客观需求与张之洞个人力导的结果,同时亦与广雅书院的创建密不可分。就广雅书局而言,刻书需要有充足之经费、严选之底本、精审之校勘等方面的保证。《广雅丛书》的选编为徐信符先生主理,主要为史部,兼及经、子、集各部典籍,汇集了广雅书局所刻书之精华,再现了书局严谨的校书方式,对今人从事学术研究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广雅书局;广雅丛书;徐信符 本文系2013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课题“《广雅丛书》研究”(课题编号:2013JY14)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广雅丛书》是民国九年(1920)广东图书馆广雅版片印行所选编晚清广雅书局刻书而成的一套大型丛书。也有人称之为《广雅书局丛书》,如主持编辑《广雅丛书》的徐信符就撰写有《广雅书局丛书总叙》,现通称为“《广雅丛书》”。既然《广雅丛书》是选编广雅书局刻书汇编而成,所以谈《广雅丛书》需先从广雅书局及其刻书说起。 1 广雅书局的设立 1.1 广雅书局的设立背景 政治文化因素的推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后,清政府希望通过刊印古代经史典籍来重振儒学,用以“正人心”、“维世道”,以达到从思想上笼络人心的目的。与晚清其它官书局一样,广雅书局所刻书大都是传统典籍。 直接客观的需求。晚清官书局之设,主要是为了解决太平天国战乱后士子无书可读的问题,广雅书局的设立客观上为满足岭南各地尤其是广雅书院学子读书的需求。古代学子往往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晚清官书局大量刻印书籍,廉价发售,使他们不致书价过昂而止步。《开设书局刊布经籍折(光绪十三年十月二十五日)》云:“道光年间,前督臣阮元校刊《皇清经解》一千四百卷,藏板学海堂,既已表章先正,亦以鼓舞来学。于是海内通经致用之士,接踵奋兴,迨今六十余年,通人著述,日出不穷。或有稿草遗编,家藏椠本,当时未见,近始流传,亟应续辑刊行,以昭圣代文治之盛。”即是说阮元督粤所刊经典已久,尤其是设立于同治六年(1867)左右的广东书局,其停办后,积累“通人”等著述之书甚多。经典和近年著述都无刊印,士子自然无书可读,所以急需开办书局来刊刻。 张之洞个人因素。广雅书局的创建,与张之洞个人密不可分,尽管其督粤时间不长,仅有五年多的时间。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河北南皮人。其任职地方时,十分重视当地的教育,兴办书院、培养人才,如同治八年(1869)任湖北学政时所设经心书院、光绪元年(1875)任四川学政时所设尊经书院等。人才培养之关键在于有书可读,因此张之洞亦十分重视刻书,甚至劝有多余精力之人去刻书。其在《书目答问》附一《劝刻书说》云:“凡有力好事之人,若自揣德业学问不足过人,而欲求不朽者,莫如刊布古书一法。……且刻书者,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亦利济之先务,积善之雅谈也。”所以张之洞擢升两广总督后不久即光绪十三年(1887)创建了广雅书院,接着又创办了广雅书局。如此,使广东的士子不仅有书可读,且有了研习考核场所。 1.2 广雅书局与广雅书院 书局、书院均冠以“广雅”二字,广雅之定名,取义“广者大也,雅者正也”,建书院、开书局,是张之洞在两广总督任上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大贡献,时至今日的广雅中学、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仍然是广州教育文化方面的代表性机构。 二者创建的先后顺序。徐信符在《广雅书局丛书总叙》中说:“南皮张文襄公督粤,首建广雅书院以课岭海,文风蒸蒸日上,复于城南南园之侧建设广雅书局,校刊群籍。”按此一说法应该是广雅书院创建在前,广雅书局开办在后。世人亦据此认为广雅书院先于广雅书局创建。据张之洞《创建广雅书院奏折(光绪十三年六月十六日)》:“…… 因于广东省城西北五原源头乡地方,择地一区,其地山川秀杰,风土清旷,建造书院一所,名曰“广雅书院”。《开设书局刊布经籍折(光绪十三年十月二十五日)》:“上年即经臣之洞捐赀设局举办,然必须筹有常款,择有定地,方能经久。现经臣等共同筹度,将省城内旧机器局重加修葺,以为书局,名曰广雅书局”。按上述两则奏折,广雅书院创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六月,光绪十四年(1884)年建成,同年六月开学,位于现在的荔湾区西关。十月奏准创立的广雅书局,“上年(即光绪十二年)设局”并无具体名称,且规模尚小,仅可视为此后广雅书局的雏形;“现共同筹度修葺之旧机器局”,原址为广州文明门外集贤坊,才为广雅书局选址所在。这两则奏折记载再次佐证了徐氏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