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思政兼修、创研融合的网络安全与执法概论课程教学

本文作者:李非燕 刘冬梅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2期 本文字数:2518

  [摘           要]  在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引下,对网络安全与执法概论课程进行改革。从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方面,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价值深度,拓展思政价值,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课下主动收集资料、分享资料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索深层次知识点,提高学生之间互助、合作的探究性,同时也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畅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反馈渠道。
  [关    键   词]  思政兼修;网络安全与执法概论;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2-0125-04
   一、前言
   网络安全与执法概论课程介于网络安全专业课和学科公共课之间,它既具有专业课程知识点多的特点,又具有公共基础课程涉及面广的特点。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推进网络安全与执法概论课程思政,对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网络安全与执法概论课程是依据公安工作对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着力培养具有从事网络安全素养、计算机技术基本理论与技能等实际工作的专业能力和一定的研究创新能力,能够在公安机关从事网络安全保卫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公安专门人才。網络安全与执法概论作为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和治安学、侦查学、交通管理学等专业的限选课程,在整个学校的人才培养中起重要的作用,是连接专业课和计算机理论课的起承转合点。
   二、网络安全与执法概论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思政兼修、创研融合教学模式可以解决课时紧张的问题
   网络安全与执法概论是一门计算机基础技术通论,知识点抽象且理论性强,加之治安学、侦查学、交通管理学等专业没有开设诸如“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对于公安学一级学科文科背景的学生来讲学习难度较大。为了培养计算机学科思维,教师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进行备课和完整的课堂集中进行讲解、引导和演示。所以,需要以“项目驱动、问题导向”的形式将基础知识点放到课下学习,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创新研究融合的模式节省了课堂理论学习的时间,提高了课上学生消化知识的效率,保障了课堂教学进度。
   (二)思政兼修、创研融合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的授课手段是多媒体课件,讲授的内容即教材上的知识点,理论+案例的教学模式稍显陈旧,这种纯知识点“满堂灌”的形式,无法活跃课堂的气氛,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用思政兼修、创研融合的教学模式之后,学生提前对知识点有了问题驱动式的思考和接触,加之教师从课程内容着手,结合科技创新技术成果,挖掘有价值的思政素材,并融入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更深了,上课也更主动、积极了。
   (三)思政兼修、创研融合教学有助于解决教材滞后、优质新兴资源不足的问题
   网络安全与执法概论教材开发时间跨度长、更新慢,很长一段时间学生都是只有课件、没有教材的上课模式,即使是最新的教材,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和教材页数的限制,许多和计算机基础相关的理论、新技术新算法无法涵盖。以大数据在公安业务应用分析线上专题的方式,设置创新研究融合点完成度的方式,以掌握学生的学习完成情况,可以通过雨课堂平台进行保存,方便学生随时提取、分享、探讨其他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每个专题所得分数向全体学生公开,方便学生查漏补缺。
   (四)成果导向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本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所有课程的能力目标重点在于公安实战人才的培养,应做到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双管齐下,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完善理论,最终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网络安全与执法概论课程融合了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多门计算机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点涉及面广,课堂教学时间长,考察与实践的机会不够充足,传统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可能性较大,理论与实践各自为政,缺乏支持。以成果为导向的创研融合课程设计,以各类网络安全专业比赛以及各种大学生科技创新、软件设计大赛为基础,沟通以解决公安实战问题为需求进行课程实践设计,既解决了学生缺乏实践、创新的问题,又将创新、研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避免了无系统成果产出的问题。
   三、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由于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紧密结合课程的特点与建设要求,找准课程中思政映射与融入点,凝练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基于教学目标的刚性、教学内容的思政鲜活性和教学评价的思政底线,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所以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分解为学生对知识点的触达—内化—应用三个步骤,再加上以问题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的创研融合串联,整个教学模式随之发生变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师角色等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课程内容的重构
   1.课程思政教学与对应知识点的设计
   见文末表1。
   2.重构课程内容,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目标,精选教材内容和辅助资源,补充前沿技术和热点政策,通过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实训课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