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基于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背景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背景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为例

龚漱玉

(上海科技管理学校,上海)

“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当前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而教学能力比赛则是“三教”改革的重要支撑。[1]为了促进“微生物检验检测”进行教学改革,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充分体现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理念。与传统的PC端虚拟仿真软件相比,虚拟现实技术集成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技术的应用,促进教学技术化。[2]经过数年的课题研究,就虚拟现实技术在本课程的运用有了许多经验,并且通过教学实验检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形成一套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本文以“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教学单元为例,教师团队借助教学能力比赛呈现教学设计理念、教学实施具体过程及成效和教学反思。

一、整体教学设计

筑食品安全防火墙,做百姓餐桌守护者。病原微生物是确保食品安全甚至关乎人身安全的重要依据,因此,对食品的微生物安全监管在全面保障食品微生物安全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秉持采用典型的微生物检验项目为载体的理念,选择“微生物检验检测”课程中的三个食品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检验项目组成“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教学单元。掌握食品中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技能,并将习得的方法迁移到其他检测任务学习中,对学生未来从事与食品检验检测相关职业有很大的帮助。

(一)秉承学岗对接,突出德技融合,实现素能一体

依据把城市建成食品最安全、消费最放心、市民最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建设规划,关注食品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与10多家企业合作共同分析梳理微生物检测岗位需求,对接食品检验新技术、新规范,将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检测工作过程对接,引入病原微生物检验典型案例,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在微生物检测过程中追求食品质量的职业意识、标准规范的职业习惯、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耐心细致的职业态度,使职业素养落到实处。

(二)依据课程标准,分析学生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在本单元教学之前,教师要分析学生学情,明确学生已学习了微生物检验相关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无菌操作意识,会菌落总数测定、大肠菌群计数等食品卫生指示菌的检测技能,喜欢动手实践,愿意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学习和探索,但是学生对大段的文字、术语的理解有困难,且缺乏兴趣和主动性。

结合学情,对接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整合工作过程中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确定了如下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说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的生化特性;

(3)归纳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检测规范操作的要求。

2.技能目标

(1)会查找并识读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检测标准;

(2)能正确选择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所需的培养基、试剂,设置相关培养条件;

(3)能规范完成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的检测;

(4)会根据培养结果观察和判断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的菌落特征和鉴定结果。

由于自然条件和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公路建设项目需要根据地形地貌条件进行开挖和高填,开挖和高填方施工对土石特性有特殊要求,从而导致土石方量不平衡。在建造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弃土弃渣。研究表明,公路工程产生的废弃土石主要包括临时开挖路基、路堑、隧道等。如果这些废石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周围生态环境。

3.素养目标

(1)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养成从事食品检验相关岗位的职业规范意识;

(2)培养规范操作、注重操作细节的基本职业素养;

(3)强化学生劳动教育意识和科学求实意识。

(三)结合检测项目,引入典型食品,整合教学内容

结合微生物检测新技术、新规范,梳理食品病原菌检测案例,以食品安全中典型病原菌检验项目为载体,以典型食品为例,以检测流程为主线构建工作任务,整合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微球菌科和肠杆菌科两种菌科的三个检验项目,即冰红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鲜虾中志贺氏菌的检测和即食卤蛋中沙门氏菌的检测,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复杂,实现“能检测、熟检测、精检测”检测能力的逐步提升。

(四)采用任务驱动,依托工作任务,组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