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中职生音乐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策略研究

(贵州省锦屏县中等职业学校,贵州 凯里)

新世纪“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是确保完成立德树人这一任务的重要抓手。音乐作为美育实现的载体,必须以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落脚点,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并愿意参与到音乐实践当中,不断提高综合素养。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职生音乐素养培养中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对应的改善策略。

一、中职生音乐素养组成

音乐素养指的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音乐的几种基本能力,包括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写作、写鉴赏文章等。音乐素养是基石,但它并非所有人(一部分人拥有天生音乐才能)生来就有而是需要后天培养。当然,在具体培养当中,需要教师认真分析音乐核心素养。因为核心素养的提炼,能够提高教师教学的精准度,节省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一般来说,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文化理解能力是音乐核心素养的基本组成。音乐素养和音乐核心素养的关系是:音乐素养是音乐核心素养的基础。即读谱、视唱等基本能力使学生拥有了更高的音乐理解、音乐赏析、音乐情感理解能力等。对于中职生而言,想要在音乐领域有所发展,就需要理清音乐素养、音乐核心素养的关系。然后先从基本素养培养做起,积极地练习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再不断涉猎各类音乐作品,提升对音乐的领悟能力,把握其中的情感,并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解,道出作者创作该作品时的心理状态等。以“高山流水”这一段故事为例,便可以很好地理解音乐素养和音乐核心素养的关系。当俞伯牙弹奏时,钟子期给出了“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的评价,这就说明了音乐核心素养已经上升到了音乐情感、音乐审美、文化理解以及演奏者(创作者)内心情感把控并与其共鸣的地步。不可否认,一个人的音乐素养和天生的音乐感知力有关,但大部分音乐素养特别是音乐核心素养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成。

二、培养中职生音乐素养的目的(一)通过音乐达成丰富学生情感的目的

在中职教育当中,一直以来忽视情感教育,而音乐素养培养过程中讲究领悟音乐、调动情感,故而对学生情感教育而言具有推动作用。

(二)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音乐教学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并认真感知,是一个较为专业的学习过程。音乐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效地识谱、视唱、打节拍,甚至让学生利用所学音乐知识去创作,这些都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全身心感知音乐,使音乐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音乐素养培养最终能够让学生情感丰富、感知力变得更加敏锐,这些对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相应素养的培养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同样,音乐素养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当然,能否达成这样的目标在于音乐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经验是否正确。

三、现阶段中职生音乐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一)教师忽视学生音乐素养培养

中职是中等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一直以来以技能培养为主,忽视音乐教学。音乐教师在教学当中受大环境影响,基本上没有音乐素养培养这一意识,在教学中都是以基础知识为主,重理论而轻实践,无法让学生对音乐形式、音乐情感等有进一步的体验。甚至有的中职学校根本没有设立音乐课程,学生无法得到音乐精神的渗透,学生精神世界得不到有效滋养。

(二)社团建设中资源短缺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通过学校组织形式形成了音乐社团,但是这类社团活动当中往往存在设备、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例如,场地、音响、影响力相对不足。

(三)缺乏先进的培养方案

音乐素养培养需要综合制订培养方案,仅依赖勤学苦练达不成高质量教学。所谓的培养方案包括具体的培养制度、培养技术以及一些专业的培养方法。之所以缺乏先进的培养方法是因为缺乏与中职音乐教学有关的教育科研项目,或者中职学校缺乏这方面的投入以及激励,导致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案创新上动力不足。

(四)信息技术应用不足,难以做到学情分析

中职音乐教学当中,教师不能利用智慧课堂、计算机软件、新媒体等媒介来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在教学上基本都是照本宣科,采取了千人一面的教学方案,导致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不足,无法很好地识谱、视唱以及赏析音乐作品。

(五)音乐教学缺乏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