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浅谈中职生课堂中的“任务式”参与

(晋城技师学院,山西 晋城)

活泼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中获取知识,才能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良性互动,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不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的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合理有效的任务驱动势在必行,“任务”是供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项目,概念本身就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新课程理念。任务驱动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行动中内化观念、意识、知识,逐步掌握方法,满足提升学生素质的实质要求”,这与职业素质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一、课堂沉闷 教师唱“独角戏”

我从2020年9月接上计算机升学班的语文课,发现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我提出问题后,大部分学生低头有意回避我的目光,反复提问也没人应答,我尝试着改变提问方式,适当增加多媒体内容,有意让学生主动开口说话,可一连半个月,课堂氛围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

难道是这个班的学生都比较内向吗?事实上,我在课间休息时,留心观察过他们在休息或组织筹备各项活动时的状态,发现他们是一群非常活泼开朗的孩子——思维活跃、爱表现、对信息化教学兴趣浓厚,和课堂上的他们简直“判若两人”。

于是我开始反思原因:一方面中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而且他们刚入学,角色转换比较慢,学习状态不佳。另一方面学习内容所在单元是文言文阅读,学生尽管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基础,却不扎实,且普遍对文言文有畏难情绪。

可我始终认为,这是一群有着无限潜能的孩子,恰逢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一个关于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教学设想在我脑海里逐渐成型:既然他们在课堂上不主动,那我就想方设法“驱使”他们“动”起来。

二、“三全”参与“驱”动变主动

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是教师、学生、课程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如何实现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化,让学生从“打酱油”参与到高质量获取知识,离不开教师的任务布置,教师将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化为有具体意义和目标的学习任务,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关键。

(一)全情参与——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学生觉得语文课堂枯燥,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的问题较为单一,教学环节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联系不够紧密,让学生感到“事不关己”,提不起兴趣。那么,学习任务需要怎样设置,才能让学生觉得“与己相关”呢?

首先,教学任务是“学习结果”的反推。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学要从教师“教什么”走向学生“学什么”。当教师非常明确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获得哪些知识,得到怎样的成长,那么就可以根据学习应达到的“学习效果”反推,来制订教学任务。

比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达到“了解孔子、《论语》相关文学常识,学会分析子路、曾皙等人物性格特点”等任务目标,教师设置了《我眼中的孔子》《那些年,我们一起背过的〈论语〉经典》《孔子为啥“与”点》《孔子为啥“哂”由》《冉有和公西华,原来你们是这样的人》五个微任务,这些任务内容具体、门槛低、可操作性强,能有效地驱动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本,而且微任务题目设定上也结合时下比较流行的表达方式,更贴合学生的思维模式,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其次,任务完成要让学生有“成就感”。任务太简单,对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挑战,但任务难度过大也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一篇有人物、有情节的语录体散文,“角色扮演”这个任务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厘清文中人物的身份、观点和性格等,但如果就是简单地扮演角色,5位学生站在讲台前把角色对话简单读一读,很难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角色扮演”并非空洞的重复对话,可将其要求具体化,如要求学生用白话文的对话方式还原场景,注意揣摩人物表情、动作、语气等。任务难度的调适,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破解的兴趣,挑战自己的智慧,引发积极的探索,从而让学习真正发生。

最后,任务设定要让学生有所“得”。这个“得”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还有素养上的熏陶,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于漪老师说:“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本文是一篇孔子组织的一次关于理想、志向的讨论,那在课堂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谈“志”,思考人生的规划和追求,这样一次“润物细无声”的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转变角色,投入学习状态中。

(二)全员参与——任务细化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