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
2023-03-12 | 所属栏目:来稿选登 | 点击:次
(晋江市晋兴职业中专学校,福建 晋江) 一、引言教育部于2020年出台《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其中明确指出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人才的具体培养要求,以期通过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信息技术课堂重操作、重实践、重探索,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技能。“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中职信息化教育实用型人才培养,将信息技术及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中职教育的整体水平。 二、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内涵学科核心素养是以21世纪核心素养为参考,在对学科本质的反思和把握基础上,对学科(领域)育人价值的凝练,即根据不同专业的独特知识体系、思维过程及探索方式,形成特定的教学方式及价值观念,以此实现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自身发展及成长,这既是学生适应社会、体验社会的过程,又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应对复杂现实问题的过程。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将核心素养及信息技术知识结合起来的时代产物,因个体发展规律不一,其核心素养培养重点也就不同。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 信息意识概括起来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有信息意识的学生能根据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自觉、自主地寻求恰当方式获取信息,分析数据所承载的信息,与此同时对所获取的信息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等进行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进而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 计算思维概括起来是指个体运用信息技术的思想方法,在分析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有计算思维的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采用信息技术的方式解决界定问题、概括特征、建立模型、组织数据。计算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并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概括起来是指个体综合运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工具自主或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及进行实践创新的能力。具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学生能够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会利用数字化学习系统和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分享,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信息社会责任概括起来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以及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有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遵守信息社会的道德规范,懂得合理使用信息资源,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三、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现状目前,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跟着教师进行机械操作,缺乏对信息的主动获取及判断能力。课堂上由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学习质量及效率不高。同时,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受环境所限,缺乏主动探索、获取信息的意识及能力。此外,教育部门明确指出,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部分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只注重计算机操作技能,忽略计算思维培养,使学生无法有效地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没有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不能更透彻地向学生传递电脑组装、安装操作系统等信息,因此,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四、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受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缺失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学生缺少自主学习动力等问题的影响,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仍采用千篇一律的传统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育的成功实施,依赖于硬件设施配套齐全。当前我国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及相关配套设施较为落后,部分信息技术教学操作系统相对单一,虽然可保证院校的正常教学需求,但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上存在明显不足。 五、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一)更新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观念在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切实构建以思维引导行为的有效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设置上,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同时充分认识到学生所存在的个性差异。教师应将网络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借助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学习中,同时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转变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网络教学资源共享让学生学习更加便捷,学生不仅可下载学习资料,还可通过论坛、贴吧等进行交流。教师需在引导学生掌握适合的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升辨别信息真实性及价值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