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文本互涉理论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价值辨析

本文作者:肖荔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7期 本文字数:2438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加起来也只有数百篇文章,倘若死守,不用旁的文章来比堪、印证,就难免化不开,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叶老在这里所讲的就是“文本互涉”。“文本互涉”源自文艺理论研究,发生于文学系统中,又称“互文性”。文本互涉理论意在强调:任何一个文本都并非独立存在,文本与文本之间总是具有各种各样的关联性,不同文本之间互相映射、互相参照,任何文本中都可能包含有其他文本,都有对其他文本的指称。文本互涉理论打破传统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多维度审视阅读文本,挖掘文本的深层意义,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群文阅读教学围绕一个中心议题,以“群”的姿态出现阅读材料,其中的每一个阅读材料,都可以看作是“互文”理论下的阅读。互文互涉就是一种“以文解文”的阅读策略,同文体不同作家、同主题不同作品、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或者是相同的语言表现形式,都可以帮助学生归纳和整理,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群文内容。本文将以五年级上册两首古诗《示儿》《题临安邸》的群文阅读教学为例,来探讨文本互涉理论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互文中的助读
   教学片段:
   师:《示儿》中哪一个字直接写出了诗人的情感?
   生:“悲”字。
   师:这首诗当中,诗人陆游因为什么意愿没有达成而感到痛心和悲伤呢?
   生:作者去世的时候,他知道自己死之后,人间的事情都跟他没有关系了。最让他伤心的是国家还没有统一。
   师:所以他痛心地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为什么不见九州同会如此触痛陆游的心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金国军队入侵当时的首都汴梁,然后我听到了一些金国军队的喊杀声和一些平民百姓的惨叫声。
   师:这些百姓的哭喊声,真的是声声入耳,句句扎心!
   生:我听到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声音,我看到一个金国士兵,他当时在打一个孩子,孩子痛心地哭了。
   师:那么是什么原因让陆游始终不见九州同?接下来让我们来读一读诗人林升的这一首诗《题临安邸》,去看一看当时社会是怎样的一种现状。来,这两行诗,谁来读?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林升见到了怎样的情景?
   生:林升看到了那些逃亡到临安,也就是现在杭州的达官贵人们,他们不去关心收复中原失地,反而在饮酒作乐。
   师:是。他们在那里游山玩水,在那里寻欢作乐,这一批从汴州逃到临安的王师权贵们,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的领土已经被金兵抢占去了一半?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的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吗?
   生:知道。
   师:都知道。但是他们依然日日笙歌,夜夜买醉。像这样的王师能够让九州大同吗?
   师:所以陆游盼了一年又一年,所以他最后临死之前还是发出了这样的期盼,一起读《示儿》。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选入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以及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在这个以“爱国怀情”为主题的单元中,三首古诗写作背景不同、所处年代不同,但都表达了爱国的主题。
   绍兴八年(1138)南宋在杭州(临安府)定都,偏安一隅苟且偷安,《示儿》是陆游写于1210年的绝笔,既是诗人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抗金号召;《题临安邸》是林升题在一家旅店里写的墙头诗,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压抑不住的愤怒使诗人不吐不快。按群文教学的常规思路,这是两首同主题的诗歌,即可在“同”中进行群的阅读。然细读古诗就会发现,《示儿》在悲壮沉痛中抒发一个南宋人的无奈与对收复失地的期盼,《题临安邸》则将描写对象指向南宋君臣,用反讽的手法不露声色地揭露南宋君臣的醉生梦死。因此,本课例采用“互文性”的阅读策略,摒弃了以往群文教学中常用的图表支架进行梳理,而是采用穿插阅读、互文解答式的上法,《示儿》的“悲”之原因由《题临安邸》来揭示,《题临安邸》的以乐景衬哀情在《示儿》中找到答案,两首古诗互为补充,借助互文性阅读为学生提供诗歌的背景知识,补充文本空白点,架起理解的桥梁,突破教学难点。
   二、互文中的聚焦
   教学片段:
   师:陆游念念不忘的是祖国的统一,他把祖国的统一作为生命当中最后的遗愿。一个“悲”字让我们读出了陆游深深的爱国之情。但是,陆游寄希望的这些王师们,他们又是怎样的一种状态?让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到《题临安邸》这首诗当中,去看一看这些王师们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生:他们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
   师:请你找一找,从哪些字当中能够感受到他们这种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状态。把这些字给圈出来。
   生:醉。
   师:通过这个最字,你仿佛看到了这些王师权贵们在干什么?
   生:感觉在大口地喝酒,然后看着很漂亮的景色,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在喝酒。
   生:还有“熏”字。
   师: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你为什么会找到“熏”字呢?
   生:“暖风”还有一种意思是社会上的腐败之风,“熏”代表了政府的腐败之风,让整个王师里面的达官貴人全部醉醺醺,而没有了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想法。
   师:如果是暖风吹拂在身上,你什么感受?我们来看看古人写的熏,,下面是4个点,表示火,然后上面表示食物,把食物放在火上,慢慢地烘烤,让食物直接染上烟火的气味就是熏,在这里,诗人觉得这股风不那么清新,不那么舒服,所以他用了一个“熏”字,那么请问这里的“风”指的是什么风?
   生:朝廷里的颓废之风。

gzslib20221123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