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高职数学分层教学法研究

本文作者:陈超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1期 本文字数:2542

  [摘           要]  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数学教学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比较有实效性。探讨具体在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数学分层教学,应有一套系统性的策略和方法:一是采用刚性分层教学,二是教学过程中的流动分层,三是班内分层,三种分层方法层层递进,能满足“因材施教”的要求,但同时在分层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困难。
  [关    键   词]  高职数学;分层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106-03
   当前,高职教育蓬勃发展,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不断改进。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点,高等教育特点决定了需要开始高职数学课程,职业教育特点决定了高职数学需要为专业服务。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要求课堂生动、活泼,彻底改变传统的僵化的讲授模式,教学方式和手段更加现代化、信息化,师生关系更平等、更自由。
   但是,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主要来源于通过参加高考统招的高中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但高职学生偏重实践操作,数学基础较差,对高等数学缺乏认同感。同时,大多数高中生、三校生都是传统的班级,统一目标、统一进度,而且高考往往更注重教学深度,导致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基本要求(1999年)》中明确要求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原则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并根据此原则来确定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定位和改革。当前,高职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如何满足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要求,这对高职数学教学实践造成现实的困难。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如何“因材施教”,是高职数学教学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考虑到学生对数学需求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学习数学可能产生的差异性留有充分的余地,而分层教学能满足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的要求。因此,本文就如何面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提出分层教学,阐述高职数学可塑性分层教学在具体实践中实施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一、刚性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在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通过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评价要求和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1]。它符合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通俗来讲,分层教学就是分类教学,就高职数学教学来说,主要是对教学对象、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的分层或分类。
   通常,分层教学是建立在刚性分层的基础上进行的,刚性分层是班内分层和分层流动的理论基础。因此,分层教学首先应讨论刚性分层的教学管理策略和方法。
   (一)刚性分层准备
   首先,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数学能力,让高职学生经过思考,并与家长、辅导员、任课教师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决定学习层次并进行申请。通常,通过前期大量细致的基础工作,大部分高职学生能认识到本人实际的数学水平、申请的层次和教师的设计层次能大致相同。但也存在少数学生提出申请的层次与实际数学水平不尽相同,或高或低(通常是偏高),本着公平与自愿的原则,允许高职学生提出申请试读一个月,通过试读如果效果不理想,学生就得调整相应的层次,回到适合学生的层次上。同时,为体现分层教学的可塑性和灵活性,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时,应灵活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发现与实际数学水平反差较大的学生,由此建议学生修正学习目标并调整相应的层次。
   (二)刚性分层下的教学目标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归根到底是对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教师应正确把握分层教学目标,渗透数学教学内容,了解高职学生分层后每一个层次的特点,制定每个层次的教学目标,通常要确定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態度与价值观。
   例如:高职教材数学第七章中的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按三个维度的目标分层,知识目标有四个:
   ①掌握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三种常用关系;
   ②会运用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解决较简单的“求三角函数值”的问题;
   ③能解决较复杂的“求三角函数值”的问题;
   ④能运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化简三角式并求值[2]。
   我们可以将知识目标分为A、B、C三层,其中A层包含①②③④,B层包含①②③,C层包含①②。类似的、相应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做相应的教学目标分层。
   (三)备课策略
   在刚性分层下,要非常重视备课,,在课前预习、情景导入、例题讲解、课堂提问、课堂练习等多个环节针对不同层次的高职学生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设计,并做整体上的考量。在具体教学中,也应随学生的接受程度灵活选择合适的内容、教学方式。
   A层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好的数学思维,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多设计自主探究,拓展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学生的自学
  能力。
   B层学生有一定基础,有学习欲望,但缺乏自主性和探究性。因此,备课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夯实基础中提高。
   C层学生数学基础差,没有学习兴趣,消极对待数学学习。备课应多注重基础,内容上多选择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教学步子迈小点,给学生思考,多与学生交流感情,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有成就感。

20221007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