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施与应用

本文作者:江婷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8期 本文字数:2474

  [摘           要]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石。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但教学形式单一。以武汉商学院为例,为改变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现状,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關    键   词]  心理健康;武汉商学院;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8-0064-03
   一、概述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教育成长辅导,能够促进团体成员在团结情境中自我成长、积极沟通、悦纳自我,寻找解决心理困扰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起源
   美国内科医生普拉特被称为“团体心理咨询之父”。1905年,普拉特在波士顿将20多名肺病患者聚集在一起组成团体,每周聚会1~2次,采用讲课、互相讨论、患者现身说法的形式开展团体治疗,帮助团体成员了解有关肺病的知识和治疗方法,鼓励成员积极面对、互相讨论战胜疾病的方法,以激发成员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动力。普拉特的创造性开端为职业团体心理辅导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概念
   团体是一种合作组织,,成员基于共同目的或兴趣参与完成某项任务并形成互动依赖关系的集体。团体心理辅导是在相应的团体情境下,运用团体的动力和心理咨询技术,团体成员在团体领导的带领下互相沟通,进而分享、体验、感悟,从而实现助人自助,改变认知、消除心理困扰、调解情绪、健全人格[1]。团体心理辅导一般由8~45人组成,确立一个共同的主题。目前主要应用于学校、社区、医疗、企事业单位等领域,针对正常人,预防其因创伤、丧失、危机事件等引发的一般性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
   (三)特点
   1.预防性
   团体心理辅导的帮扶对象主要是具有心理困扰的正常人。人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心理平衡,即“心理健康—心理困扰—心理健康”的可逆状态。一个心理正常的人并不完全意味着没有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生活中的危机事件、自然灾害、工作或学习困扰、家庭因素等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冲击。一般人会充分挖掘心理潜能,进行自我调节和认知,从而改变失衡的心理状态。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心理失衡状态,会引发心理疾病的产生。团体心理辅导具有预防性,团体领导会根据一定的情境创设主题,如学习压力管理、危机团体干预、哀伤辅导等,使成员在安全、保密的团体环境中分享、体验、感悟,改变心理困扰或失衡状态,恢复正常的心理机制,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2.习得性
   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认为环境具有一定的刺激性,通过改变环境能够刺激人的行为发生转变。团体心理辅导创设一定的环境,通过游戏和项目设计让成员在环境的刺激中积极参与、交换信息,探索自我和他人的价值倾向,接受自我和他人,改善不良行为和心理。在团体中,成员可以互相分享和学习,表达意见、模仿他人行为,通过他人的经验和行为刺激习得相应的人际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目标
   团体心理辅导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成员学会体验人生、分享经验,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合作共处,为促进个人发展积极赋能。
   1.体验与分享
   团体成员在团体安全、轻松的环境中觉察信息,积极体验团体活动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适时分享自己的经验,帮助自己重新认识自我,挖掘自我潜能。通过分享得到他人反馈,纠正自我认识偏差,提升自我认识,悦纳自我。在他人的分享中,体验他人的人生经验,交流信息、习得模仿,完善和健全心理机制,促进自我和他人的发展。
   2.合作与共处
   团体中的很多活动需要集体合作完成。游戏中需要成员出谋划策,互帮互助。在合作游戏中,成员积极交流想法和策略,抱团取暖,头脑风暴,在游戏中体验人际交往的快乐,学会合作与共处,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与有效性
   (一)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必修公共科目,旨在促进大学生树立和谐心态,积极自信,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调节心理失衡,做到意志坚强、人格完善。但部分大学生对这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课堂教学流于形式的情况较普遍。
   1.传统课堂教学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心态,推开心灵的窗扉,做一个健康、快乐、自知的人,能够及时调整心理失衡,平和理性。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体,传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种传统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和分享,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师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学生的心理困扰和情绪变化未及时得到教师的关注。
   2.学生的认识偏差
   部分大学生认为在高校主要应该学习专业知识,忽略了其他公共课程的重要性。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心理健康,没有必要学习。这种认识偏差导致其在课堂中提不起学习兴趣,做其他科目作业、睡觉、走神等情况较普遍。还有部分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课程育前充满好奇心,认为心理学能够看透人心,充满神秘、惊喜,但是真正学习课程后发现并非自己所想,学习兴趣骤然下降。

20220916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