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融合发展研
2022-08-18 | 所属栏目:来稿选登 | 点击:次
本文作者:马晓文 王子杰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5期 本文字数:2620 [摘 要] 在当下以劳动教育为代表的综合素质教育在大学中受到的关注逐渐增多,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探索传统文化与当代高等教育的结合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发现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现状和对劳动教育的态度,从实践层面、主体层面、保障层面分析劳动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提出具有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的建议。[关 键 词] 劳动教育;传统文化;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5-0007-03 自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后,关于劳动教育现状问题反思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在众多相关研究中,有学者提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进行跨界融合的发展方向,而劳动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融合发展无疑是一个十分具有价值的发展领域。通过检索知网数据库发现,从2017年开始,关于传统文化与劳动的研究呈上升趋势,理论成果丰富,显示出高校劳动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融合发展有着较高的研究热度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劳动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价值审视 (一)劳动教育的价值 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获得创新灵感,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劳动教育具有经验性、先进性、前置性的人生核心素养培育活动的鲜明特点,具有教育的全属性机制,劳动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教育。五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劳动教育的价值可以具体从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和劳动本身五个方面来认识。 以劳树德,有利于培养学生传承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大力弘扬劳动教育能够显著增强德育工作的效果。从智育的方面来看,劳动涉及不同的工作和工具,也有着不同的技巧,学生可以从劳动教育中学到知识,增长智慧。劳动本身就是对体力和意志力的锻炼,因此劳动教育在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的精神信念上也能发挥特殊的价值。劳动最美丽,智慧劳动能增加人的审美情趣,在美育上发挥价值。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价值 大学生群体作为中国未来的建设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承担者,应当担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价值,具体可从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合格的社会公民、塑造健全人格三个方面来看待。 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在国家和民族层面的价值。有学者指出,高校大学生在文化自知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程度肤浅,存在相关知识面似是而非等问题。培育合格的社会公民是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在社会层面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社会层面的要求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能够发挥公民教育的作用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打好大学生健全人格底色的重要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主张的勤劳、勇敢等都是社会所需要的健全人格应有的人格特征。 二、高校劳动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问卷设计以及施测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15道题,包含五个维度:对传统文化与劳动的了解;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对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活的观点;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对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劳动教育的看法。调查对象以江西省内某高校学生为主,专业包括人文社科类学科及理工科。调查共发放问卷325份,,回收有效问卷325份,问卷有效率100%。 (二)问卷结果分析 1.对传统文化与劳动的了解 在对了解程度自我评价上,选择“了解一些”的受访者占比为68%,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自我评价不高,但自我评价更佳者比例远高于自我评价更差者(分别为30.47%和1.54%),因此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可以抱有较为乐观的态度。在传统文化中关于劳动的内容的了解与实践上,选择“知道一些,且认同其中大部分观点”和“知道一些,且生活中有过实践活动”的人数合计占比78.46%,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劳动观有较高的认同感。 2.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 在结合传统文化的劳动教育对精神境界提升是否有帮助的观点上,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有帮助(98.46%)。在传统文化能够起到哪些作用的问题上,选择比例最高的三个选项分别为:劳动观和实践态度(83.08%),个人与社会品德(77.23%),学习和对知识的态度(74.15%)。这一维度的数据整体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较高的认可度。 3.对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活的观点 在傳统文化是否有必要深入大学生活的问题上,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有必要。数据从总体上表现出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有必要较早地进入大学生活并应当有较高的学习要求。 4.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在对生活中传统文化影响的感知上,有49.54%的受访者认为“有体会且正面与负面影响兼备”,有42.77%的受访者认为“有体会且正面影响较多”,可见当前社会环境中存在较好的传统文化传播氛围。在是否有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程或者明显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课程的问题上,有24.62%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希望保持现状”或“没有,希望增加”,这一维度的数据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去芜存菁地进行现代化处理和增加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与活动的诉求。 202208180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