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基于实用性的高职院校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改革研究

本文作者:陆艳凤 孙国波 张响英 张蕾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3期 本文字数:2471

  [摘           要]  动物遗传育种是在遵循动物遗传学的基础上,实现科学知识与人类意志在物种繁衍上得到充分体现的一种人为活动形式。遗传学、育种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为动物遗传育种工作的研究和改良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实现技术知识与行业需求的深度衔接和有效契合,高职院校动物遗传育种课程进行了较系统和深入的改革创新,但仍存在知识点晦涩难懂、知识点连贯性不够、专业技能实用性不强等诸多问题。为此,将重点围绕高职院校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开展动物遗传育种课程的重构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使知识连贯、通俗易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和增强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    键   词]  实用性;高职院校;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3-0130-03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畜禽驯化与饲养的古老国度和民族,也是世界上畜禽饲养规模最大、消费需求最大的国家,畜禽肉类和蛋类总产量长期稳居世界第一[1-2]。畜禽种业处于整个产业的核心,是畜禽产业的重要基石。目前,我国从事畜禽遗传育种、规模养殖的生产企业和相关教科研及推广单位众多,经过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遗传学领域中的数量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现代育种学领域的常规育种技术、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育种技术、新品种培育等方面都取得显著进展,有效促进了我国畜牧业的快速高效发展[3]。作为行业与产业支撑中的重要环节,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仍处于以传统教学为主、信息化教学为辅的尴尬处境,,行业、产业、企业已开始重视或应用大量的最新动物遗传、畜禽育种方面的信息技术,而诸多高职院校动物遗传育种等相关课程仍旧将传统知识、常规技术等作为授课的重点和实验内容,存在较严重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协调的矛盾[4]。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日益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围绕教师教、学生学已成为当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领域。因此,本文以高职院校动物遗传育种课程为例,重点开展课程内容重构与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人才高质量培养,满足社会与企业的迫切需求。
   一、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动物遗传育种是高等职业院校畜牧及兽医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职业技术课。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岗位所必需的动物遗传育种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分析遗传现象及选择优良种畜的能力,初步达到独立开展岗位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和继续学习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其授课内容包括遗传学的相关基础性定律及遗传知识和育种学的常规选种及分子辅助育种等,且多为参考本科层次的相关课程知识,长期未作调整或进行修改完善,存在较明显的缺陷或不足[5]。
   1.知识点存在合理性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主要体现为遗传部分的偏理论、较晦涩难懂,如遗传的交换与连锁定律的讲授存在晦涩难懂的现象,遗传物质的验证、蛋白质合成等方面的知识存在理解不到位的问题等。另一方面体现为育种部分的实操性较少、分子辅助育种难以理解,如在杂交育种环节的父本与母本选择及确定、畜禽系谱系统构建、目的基因的确定及多世代筛选等方面,存在似懂非懂或听得懂、做不了的实际情况。
   2.知识点存在实用性不强的问题
   高职院校动物遗传育种课程对育种技术环节有待厘清,造成了育种部分的实训实验内容抽象化、单一化。例如,育种部分的屠宰测定、体尺测量、近交系数等,实操的技术多为种质特性评价或选种服务,近交系数计算则过于抽象难懂,可增加品质测定、制种、杂交组合筛选、系谱编制等实操性较强的技术知识和操作环节。
   3.知识点存在碎片化现象的问题
   因高职院校动物遗传育种课程内容模块化现象较严重,在育种与遗传之间容易造成知识点割裂而形成知识点零星、碎片化,且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容易造成知识点间、技术技能间差异化较大,也容易造成学生听课的不适应,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其教学效果也受到较大影响。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學方法与手段运用较少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下普遍追求和采用的教学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效显著的“问题导向性教学”“任务清单式教学”“场景重构式教学”“资源配置化教学”等诸多教学方法[6]。在对涉农高职院校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不同专业学生调查时发现,学生普遍反映存在采用传统式、灌输性教学、僵化教学等现象,不能很好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其学生的教学评价满意度较差。下表1为对涉农高职院校动物遗传育种课程调查的数据统计结果。
   2.教学互动性明显不足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需要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实现知识点的传输与理解、掌握,其教学互动性需得到充分体现和高度重视。在对涉农高职院校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互动方面进行调查时发现,因传统的教学手段单一、方法固化,其教学过程中互动性也相对较少,学生的满意度评价总体为互动较少,最高评价仅为“一般”,现在该课程已成为农牧大类中主要几门难教、难懂的“问题课程”,学生对此意见也较多。上表2为对涉农高职院校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互动情况调查的数据统计结果。
   3.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20220806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