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进式问题串在初中生物学探究实验中的运用
2022-06-28 | 所属栏目:来稿选登 | 点击:次
本文作者:罗应逸 范丽仙 刘娴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9期 本文字数:2512 [摘 要] 以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探究实验“测定种子发芽率”为例,介绍了如何运用“递进式问题串”来引导初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阐述了递进式问题串的相关理论,展示了如何将递进式问题串与实际情境结合在一起,并把它运用在探究实验的教学之中的具体操作。[关 键 词] 递进式问题串;初中生物探究实验;情境创设;测定种子发芽率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9-0125-03 探究实驗是初中生物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同时达到实验要求,这是初中探究实验教学中一个重要问题。运用问题串来引导探究实验教学,以实验目的为主题,以问题解决为形式,结合具体情境,形成递进式问题串,引导整个探究实验的教学。将实验中学生需要做的每一个步骤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串联的小问题,从而层层递进地解决本次探究实验的问题。 一、递进式问题串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皮亚杰明确提出了建构主义的概念,他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对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不断发展[1];可以说知识建构的过程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这样才算是有意义的学习。与此同时,维果茨基也认为个人的认知是通过社会中的交互作用而把外部的信息内化成自己脑海中的知识体系[2]。他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的是学生有两种水平,一是学生现有的水平,二是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能达到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称为“最近发展区”[3]。 所谓问题串指的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针对学生接下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或操作困难,将教材内容设计成为一系列层次鲜明、系统性的问题[4]。问题串设计融合了提问法、讨论法等综合性教学策略,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教师将整堂课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二、初中生物学探究实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接进入实验,缺乏情境设置 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却很少在探究实验中运用情境来引入教学内容,学生面对不熟悉的知识,难以激起对实验探究的兴趣,也不明白做实验的意义何在,更无法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验,不能真正参与到实验中来[5]。情境的设置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入教学内容,避免了学生生硬地面对知识,导致难以理解教学内容,更难学以致用。 (二)实验步骤不明确 科学探究有六项“一般过程”,但是在初中的探究教学中,很多教师更为在意的是课堂纪律的维持、实验结果的记忆等,有时教师会忽视了对探究每一个步骤的明确。这也是许多学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忽视对实验步骤的明确,学生知道实验结果是什么,却很难深入体会实验的目的和意义。这样的实验课没有体现出探究的科学性,导致学生对探究实验所要展现的知识停留于表面的认知,缺乏深入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三)实验的讲解缺乏层次性 实验的讲解缺乏层次性也是初中生物学探究实验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很多教师仅将实验内容“平铺直叙”进行展示,或者直接把实验结果直接讲解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记忆,整个实验没有展现明显的层次变化。这样的话,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和讲解就会缺乏针对性,学生不知道从哪个方面入手进行探究,很难让学生产生印象深刻的记忆点。 出现这些状况也是因为很多学校对实验教学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高中,实验部分已纳入高考成绩;许多省份,如云南省,也纷纷将实验内容纳入中考考查范围,并计入中考成绩。诸多事实表明,在现阶段教育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实验的操作和理解。 三、“递进式问题串”在课堂中的运用案例 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生物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基于此,教师运用“递进式问题串”的模式设计实验教学,同时创设实际情境,让整个实验生动有趣、层层递进,便于学生操作和理解。接下来就以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的探究“测定种子发芽率”为例来分析“递进式问题串”在初中生物学探究实验中的运用。 问题串的设计从引入课堂开始,教师先预设如下情境:王伯伯分别从两个平台的店铺上订购了一袋10kg的小麦种子,两家店铺都声称95%以上的种子能够发芽,王伯伯把大部分种子混合在一起播种后,发现远远没有95%的种子发芽,王伯伯很苦恼,到底是哪家店铺说谎了呢?结合此情境,进行如下的问题串设计: ①大家想一想,王伯伯的小麦没有达到预期的发芽效果,是王伯伯自己的技术问题,还是店家售卖的种子问题呢? (学生活动:学生组成小组,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答案或许并不唯一,各个小组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说出为什么会认为是这样的答案。) ②如果是王伯伯自己的栽种问题,那么学生告诉王伯伯,他应该为种子发芽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思考若正常的种子想要发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从而做出回答: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以及充足的空气。) ③王伯伯依照学生的建议改进了自己的不足,但发现种子发芽率依然远不足95%,还有什么原因可能影响了种子的发芽率呢? 202206262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