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委员胜任力提升策

本文作者:孟朔竹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1年50期 本文字数:2471

  [摘           要]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多元且旺盛。通过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研究,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围绕心理委员角色认知、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等三个维度提出心理委员胜任力提升策略,以更好地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    键   词]  心理委员;胜任力;心理健康服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0-0168-03
   一、引言
   大学生心理发展存在不稳定性、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为了切实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建立稳固有效的常态化机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社会结构复杂、经济和教育发展相对落后,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心理委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高校心理工作“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基础环节[1],需要协助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狀态进行实时观察、了解、引导和调节。因在年龄、时间、空间和情感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心理委员对同辈心理问题起到一定的预防、发现和调节作用。然而,研究表明,高校心理委员通常是无存在感、无成就感、无责任感的“三无班委”[2]。同时,通过日常观察和访谈得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心理委员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工作效率低下,在同辈群体中不受重视,在班委团体中处于边缘化状态。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院校大学生心理委员胜任力提升策略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群体进行调研,了解其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并提出心理委员胜任力提升策略。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大一到大四共201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对该校2名心理委员进行访谈,了解其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现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使用问卷星平台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调查表》进行在线调查,主要了解大学生目前心理困扰的类型和解决方式、期望获得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以及对心理委员的满意度和对心理委员工作的建议等。收回调查表205份,其中有效调查表201份,调查表有效率为98%。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大学生的基本信息
   如表1所示,本次参与调查的201名大学生中,女生占72.14%,男生占27.86%,符合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的性别比。大一学生占14.93%,大二学生占34.83%,大三学生占19.9%,大四学生占30.35%。来自城镇的学生占31.84%,来自农村的学生占68.16%。
   (二)大学生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扰
   如图1所示,77.11%的学生有职业规划问题,68.16%的学生有学业问题,其他困扰依次是饮食、睡眠等自身管理问题(38.81%),情绪管理与调节问题(33.83%),人际交往问题(32.84%),恋爱问题(25.87%),学生会、班委、社团等工作压力(23.38%),自我探索问题(19.4%),环境适应问题(11.94%),突发事件心理危机(10.95%),物质依赖问题(10.45%),精神障碍(10.45%),与性相关问题(8.96%)以及其他问题(1.49%)。绝大多数(87.06%)学生同时存在多项心理困扰。
   1.不同年级大学生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扰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扰略有不同:大一学生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扰排名靠前的是学业问题(80%)、职业规划问题(56.67%)、情绪管理与调节问题(43.33%)和自身管理问题(43.33%)。大二学生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扰排名靠前的是职业规划问题(81.43%)、学业问题(75.71%)、自身管理问题(40%)、人际交往问题37.14%。大三学生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扰排名靠前的是职业规划问题(72.5%)、学业问题(70%)、情绪管理与调节问题(37.5%)、自身管理问题(35%)。大四学生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扰排名靠前的是职业规划问题(85.25%)、学业问题(52.46%)、自身管理问题(37.7%)、情绪管理与调节问题(27.87%)。
   2.不同性别大学生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扰
   不同性别大学生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扰大致相同。男生和女生希望解决的心理困扰中,排名前三位的都是职业规划问题、学业问题和自身管理问题。
   (三)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习惯采取的解决方式
   如图2所示,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最常用的解决方式是自我调节(85.07%),寻找要好的同学、朋友帮助(65.17%),寻找父母等家人帮助(38.31%)。其他依次是寻找校内心理咨询师帮助(9.45%),什么也不做、逃避问题(8.46%),寻找班主任、辅导员帮助(6.47%),寻找心理专业课老师帮助(5.97%),寻找班级心理委员帮助(3.98%),寻找医院的心理科医生帮助(3.98%)等。多数(72.14%)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会采用两种以上的解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