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摘       要]  首先从职业道德、职业习惯、职业情感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体系内容;其后,围绕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切实强化职业教育条件、合理实施素养评价手段四个角度,重点提出了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建议。
  [关   键   词]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3-0168-02
   长期以来,各地中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工作岗位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现阶段,基于我国经济水平、市场形势的变革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已无法满足实际的社会需求,进而在很大程度上了削弱了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据此,我们有必要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进行讨论研究。
   一、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体系内容
   所谓“职业素养”,即从事社会工作时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由于社会工作涉及实践操作、团队合作、制度管理、社交互动等多个方面,所以职业素养的体系内容也应保证由内而外、知行合一。具体来讲,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习惯、职业情感等内容。
   (一)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从业者在社会工作中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其对从业者的职业行为具有主观约束性。在工作当中,从业者只有时刻秉持高水平的职业道德,明确自身肩负的岗位责任、社会责任,才能保证自身行为持续处在合理范围内,做到不违规、不违法,忠于自己、忠于企业。从当前来看,职业道德可细化分为三个原则:(1)实事求是。这一原则是职业道德的根本,从业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切不可夸大其词、弄虚作假,做出有损企业利益之事;(2)依法行事。这一原则中的“法”,既是国家社会之法,也是企业岗位之规。从业者应保证自觉性与警觉性,严格遵守各项法律规定,严厉杜绝和打击违法乱纪的负面工作行为;(3)忠于职守、乐于奉献。从业者在工作当中,不仅要做到“能工作”,还应做到“爱工作”“会工作”,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当中,将个人梦想与工作目标结合起来,通过积极的学习、创新,推动工作质量、企业水平的提升。
   (二)职业习惯
   在工作经验、工作知识的积累沉淀之下,从业者会逐渐形成日常化、固定化的行为与思维模式,且此类模式对自身的工作行为有益。在中职教学当中,教师应有意识、有方法地培养学生养成职业习惯,如了解企业、沟通领导、按规行事、制定计划等。在保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后,中职学生能更加灵活地实现从业角色转化,进而游刃有余地投入工作当中[1]。
   (三)职业情感
   与职业道德相似,职业情感也属于意识层面的职业素养内容。相比之下,职业道德更倾向于“约束”,而职业情感则更倾向于“驱动”。当从业者保有积极的职业情感时,其将表现出饱满的工作情绪、稳定的工作状态、愉悦的工作体验,进而驱动其工作行为、创新思维的高质高效发展;当从业者陷入消极的职业情感时,其在工作中将会产生愤懑、失落、烦躁等情绪,进而降低工作的能动性,导致一系列的工作失误问题。
   二、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建议
   (一)科學设置中职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
   现阶段,大多数职业院校对“职业素养”这一培养目标存在模糊认识,仅将其视为基础课程教育的辅助性、修饰性元素,并未做好职业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渗透。同时,职业院校在目标设置、课程规划上,还存在就业导向上的缺陷问题,即过分强调理论指导与说教管理,并未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长期性、渐进性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出实践支持。这样一来,一方面会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个人目标的建立与达成。另一方面,也无法突出中职教育工作的特点,难以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岗位需求的衔接性,不利于学生向从业者的角色转变。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中职学校首先应围绕职业素养的体系内容,设置出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将培养目标落实到课程设计、内容规划、教学实施等活动当中,为中职学生提供多元化、实效性的成长条件。
   1.培养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的学生人才
   基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应制定出完整的法治教育工作方案。首先,应建立起校外辅导、日常管理、普法施教三类人员队伍,在引导学生学习法律法规的同时,实现学生校园生活的全程管理;其次,可通过开设法律课程、举办普法讲座、发放法律书籍等方式,将《职业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等内容引入学校教育当中,为学生提供全面性的法律学习基础;最后,可基于具体的中职专业,邀请相应的行业人员进入课堂当中,面向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经验分享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工作中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与其不良影响,进而更早地端正学生的职业道德[2]。
   2.培养习惯良好、沟通力强的学生人才
   首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有意识地做好学生各项学习内容的时间要求,进而逐渐培养学生形成“守时”这一基本职业习惯;其次,教师在进行实训课堂的教学工作时,应将团队合作、链式工作等活动内容引入课程体系当中,引导学生熟悉不同的工作方式、工作任务,进而锻炼学生的快速响应意识与团队协调习惯;最后,教师可应用“项目教学法”,将职业教育课程融入长期性、流程化的模拟项目当中。在此背景下,学生将处在贴近真实岗位的学习角色当中,逐渐养成积极沟通、及时回复等行为习惯,为其未来职业行为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