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实施路径

作者:李文彪,赵焕英 本文字数:2555
  [摘           要]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给高职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只有改变思维、与时俱进地开展实践创新,才能成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主动参与者、创新引领者和发展受益者。在分析目前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工作经验,从五个不同维度分析了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着力点,以期望推动新时期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深度融合落地实施。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高职教育;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2-0296-02
   以“互联网+”技术体系为起点,带动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落地应用,这给学校的战略规划、教师的教学实施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更大的创造性空间,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创造了一个信息化2.0的全新环境。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明确了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方向、目标和路径,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改革进行了全局规划,并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支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力军的高职院校,如何借助政策东风,推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着力点。
   一、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为了能够争取更多的生源,大多高職院校相对比较关注的是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专业的建设,而对信息化与整个教育实施的融合缺乏足够的认识、主动的应用和深入的探索,,从而导致信息技术应用和日常的教学处于“两张皮”的状态,发挥不了提升内涵建设和推动教改的效用。
   (一)学校层面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够,缺少顶层规划和深度改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亚太地区项目组曾将教育信息化划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和创新四个阶段。按照该划分方法,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处于应用阶段:(1)没有设置专门的信息化机构和信息化岗位,管理处于粗放式多头管理;(2)教学模式没有适应“互联网+”变革,仍然是“填鸭式”讲授为主;(3)为了减少硬件资源的投入,基本在传统应用架构上“增补”;(4)软件应用也多以免费试用为主,很少投入经费定制开发,难以和教学深度融合,也不能与原有教务管理、办公管理等系统打通,形不成有效的教育数据,从而流于形式化;(5)信息化资源建设没有统一标准,共享程度较低,很难发挥对教学实际促进作用。
   (二)教师层面主动变革的动力不足,难以创新教学模式和实施信息化教学
   高职院校的目的就是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就业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主动适应市场,将新技术引入课堂。但在高职院校实际的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足:(1)职业院校重实践实训,轻教研科研,对理论和模式的提炼不足;(2)由于师生比例不协调,教师授课任务量重,无暇主动应用信息化手段的变革;(3)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没有系统化安排,无法形成完整教学数据,对教学促进难以短期奏效,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4)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协作性不够,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共享力度不够,导致教师信息化能力参差不齐,给整体实施推进造成一定障碍。
   (三)学生层面配合程度不高,难以发挥促进能力培养的作用
   “00后”高职院校学生属于数字原住民,给教育信息化推广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弊端:(1)由于高考制度改革,高职院校生源呈多样化、差异化,信息手段应用的方案差异化考虑不足,就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2)教师属于数字迁移住民,对课程信息化实施方案的设计不当,很容易造成增加学生负担的现象。
   二、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方案与策略
   顺应“互联网+”“物联网+”“AI+”等新信息应用发展趋势,结合高职教育特色,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深度融合,创新育人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社会赋予我们每个职教人的责任。教育部于2016年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信息化体系”,此可谓我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指导。本文结合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信息化改革的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维度探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解决之道。
   (一)管理信息化创新是关键
   通过我们的调研,现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工作都归属于原有的网络管理中心,也并没有增设CIO(首席信息执行官)相当的岗位,信息化应用的执行部门在各二级学院,评估和监督职责归教务部门,基本处于多头管理。这就造成了执行效率低、效果差,无法支撑深度融合应用。高职院校尤其民办职业院校要在几方面有所作为:(1)必须具有前瞻的思维,转变“够用”的观念,将信息化深度改革提升到学校发展战略议程;(2)要成立专门信息化机构,授予信息化建设的决策权,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研究,及时形成落地实施方案;(3)调整职能部门结构和权责,优化工作流程,适应“互联网+”的时代背景;(4)改革机制、出台细则,加强对行政部门和院系的信息化应用程度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