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策略迁徙的研究

作者:乙晓晓 本文字数:2435
  [摘           要]  通过简单概述第二语言的迁徙形式,对我国大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迁徙运用做了实验,把产生的不同效果做了具体比对。通过各种假设与预测,重点观察大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产生的三种迁徙形式,并根据分析结果,推断产生三种不同形式的原因,以此找出第二语言学习的迁徙规律,此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准确地使用迁徙方式,以有效辅助其学习第二语言。
  [关    键   词]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迁徙;研究
  [中图分类号]  H0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3-0124-02
   一、引言
   一直以来,人类语言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法则,使不同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规律,从而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形成了一定的语言迁徙形式,这种语言迁徙形式也是过渡阶段。利用语言的通用性,在这个阶段找出准确的迁徙规律,可以使学生学习英语更加事半功倍。
   二、第二语言迁徙的概述
   第二语言迁徙是指学生在获得母语的情况下,对第二语言学习中所形成的影响。而迁徙的有效性与目标语言的语言特性、迁徙难度、相似性有一定关系。另外,除了客觀因素以外,也与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学习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三、第二语言迁徙的研究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次实验抽取150名大三学生,其中,72名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6名学生参加了四级口语考试;15名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其中2名学生参加了六级口语考试。其余78名学生有42名参加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未通过;剩余36名学生从未参加过英语四级考试。
   (二)研究方法
   对150名学生进行英语与汉语测试,并通过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总结出在具有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中,所使用的不同迁徙方法与迁徙频率,并总结出差别存在的原因。
   1.测试科目
   汉语词汇填空、英语词汇填空;汉语口语表达、英语口语表达;汉语短文阅读理解、英语短文阅读理解,所有科目分开测试。
   2.测试衡量标准
   (1)两种语言之间的普遍可能性。
   (2)学生在英语运用过程中,对疑难词汇、语句、口语表达的正迁徙率。
   (3)学生在英语运用过程中,对疑难词汇、语句、口语表达的负迁徙率。
   (4)学生在英语运用过程中,对疑难词汇、语句、口语表达的零迁徙率。
   3.推测线索
   A:全部是正迁徙 B:全部是负迁徙 C:全部是零迁徙
   D:正迁徙+负迁徙 E:正迁徙+零迁徙 F:负迁徙+零迁徙
   G:正迁徙+负迁徙+零迁徙
   从迁徙的形式来说把迁徙分为三大类,来进行统计:
   X类:A+E(正迁徙类) Y类:B+F(负迁徙类) Z类:C+D+G(零迁徙类)
   4.打分制
   采用5分制,按照学生的成绩,把学生成绩分为五类:优等(5分)、良好(4分)、中等(3分)、较差(2分)、差等(2分以下)。
   5.测试目的
   分析学生对英语运用过程中的迁徙使用情况,从而得出学生在迁徙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便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加以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更快地提高英语水平。
   (三)研究结果
   150名学生的各科考试成绩:
   1.汉语语句填空题:最高5分、最低3.5分、平均4.65分。
   2.英语语句填空题:最高4.6分、最低2.6分、平均4.26分。
   3.汉语口语表达:最高4.15、最低2.35分、平均3.75分。
   4.英语口语表达:最高4分、最低1.1分、平均3.56分。
   5.汉语短文阅读理解:最高4.5分、最低3.2分、平均4.08分。
   6.英语短文阅读理解:最高4.6分、最低3分、平均3.75分。
   从150名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观察,可以看出在解答这类型题目时,大部分学生在对中、英文词汇的理解中进行了有意识的正迁徙,少数采取了零迁徙和负迁徙,所以才会出现最高分与最低分成绩差大,而平均分却较高的现象;在口语表达成绩中,中、英文平均成绩差距不大,,但英文的最高分与最低分均不及中文,而且虽然英语的最低分非常低,但是平均成绩却在中等线上,由此可以看出,个别英语口语能力较高的学生发挥水平依然较好,大部分学生口语存在一定的固化性,因而采取零迁徙方式,也有极少部分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差、口语表达能力弱,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口语能力,反而无意识地采取了负迁徙;中文阅读理解的平均成绩也在良好线中,但是在英语短文阅读成绩中可以看出,最高成绩与最低成绩的差距不如口语差距大,而平均分确与口语差不多,只停留在中等线上,由此看出,除了个别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可以进行有效的正迁徙外,采取负迁徙的学生人数较多,多于零迁徙及正迁徙的学生。
   四、第二语言迁徙的表现形式
   由实验得出学生对第二语言迁徙有以下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