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春玲 本文字数:2494
[摘 要] 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条件。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转变观念、创新机制等具体举措。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3-0120-02
众所周知,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师资队伍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师资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高职教育能否健康发展。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各高职高专都在积极探索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问题,把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放在人才兴校的突出位置上,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設存在的问题
(一)数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近年来,由于国家鼓励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的规模也迅速扩张,教师人才紧缺问题成了高职院校的普遍现象,师生比不断升高。
(二)素质难以适应教学需要
高职院校扩招后,需增加的教师多数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补充,这些新进教师有一定理论基础但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客观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管理机制制约了师资队伍发展
现有的职业教师管理制度尚不健全且职教特色不突出:一是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评价制度不能很好地反映职业教育对实践能力素质的要求;二是没有独立的职业院校教师职称系列,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仍按普通本科院校标准要求,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不利于引导职业教师的专业发展;三是缺乏退出机制难以做到优者从教、教者从优,不利于教师队伍“优胜劣汰”。
(四)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还不完善
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培训本应理实结合、工学结合,但目前培训体系还不够完善,影响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受训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尤其是实践教学的能力并没有相应提高。
二、需转变的几个观念
基于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职业教育目的及意义的深刻理解,无论是用人单位、学校,还是教师本人均应转变一些观念。
(一)学校层面
一是在人员的编制上应从“为我所有”向“为我所用”转变;二是在专任教师的选聘上从看学历向看能力方面转变;三是在对教师的考核上应从重理论教学考核向重理、实双重教学效果考核转变。尽可能做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个人
在自身素质提升方面,从只重视理论、科研水平的提高向重视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注重社会实践能力;努力成为“双师型”优秀教师。
三、五项创新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一)创新引进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人才的培养需较长的过程,要解决燃眉之急,必须走人才引进的路子。在现体制下,学校一味追求“人才所有,人才常在”的目标,受编制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往往难以实现。为此,必须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用才观念,切实打破人才引进体制壁垒。
1.实施柔性引才机制
柔性引才就是打破地域和户籍、档案等多重限制,在不改变人才人事关系的基础上,吸引外地人才或者创新型人才到本校工作。要有智力兼职和人才租赁等现代化的人才引进方式。这样才能吸引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到学校,帮助学校攻克科研难关,为学校提供技术咨询和项目合作服务,以助推学校发展。
2.实施引才引智机制
学校的一些教学、科研项目在实施中往往会遇到技术和人才难题。采用引才引智机制,可以让高、精、端人才为学校提供兼职指导,提供技术咨询,参与项目合作。
3.实施人才流动引进机制
就是转变过去只引进固定岗位人才的体制壁垒,采用更加灵活,更适应市场经济运作模式引进机制。让更多人才进入学校,增强学校活力和创造力。
(二)创新用人机制,实现专、兼结合
如固定岗位—流动岗位—专职和兼职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有计划地聘请社会和企业中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授,这样学校既可以满足教师不足之需,又可以得到社会优秀人才。
(三)创新培养机制,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事以才立,业以才兴。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才已成为学校现实创新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中的支柱作用,当务之急,就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出一支素质优良的“双师”队伍,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1.重视学科带头人的跟踪培养
对现有教师进行筛选,选择那些好学、上进,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进行重点跟踪培养。有计划地引导他们参与教学、科研,并安排他们到不同的部门进行岗位轮换,安排他们到相关的行业、企业进行专业深造。通过重点跟踪培养,使其成为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具备专业、行业相关经验和知识的优秀学科带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