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双元”育人环境下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及管理路径探

作者:杨静康 本文字数:2738
  [摘           要]  课程建设及管理是有效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高校教学建设的基础,是保障课堂质量、创新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双元育人”的大环境出发,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及管理面临的问题,提出课程建设及管理的路径和抓手,旨在为高职院校强化课程建设及管理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双元育人;课程建设;产教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3-0024-02
   课程建设及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项系统工程,是教育教学工作落实、落地、落细的重点和难点。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强化课程建设及管理已然是高职院校当前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命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及管理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目标规划不够明晰
   随着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修订与逐步完善,课程体系的重新梳理与建立,学校课程建设多偏向一流专业传统课程、核心课程这个层面,对其他课程“如何建?建成什么样?”尚未有科学的规划,目标不够明晰。
   (二)政策保障不够连续
   大多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政策缺乏一定的连续性,很大程度影响着课程建设的进度和韧性。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应有相对稳定的政策或导向作保障。
   (三)企业参与不够深入
   职业教育最大的特色就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构建“双元”育人模式。但现阶段的校企合作更多将精力和目光都投放在有直接效益的项目开发和转化上,课程建设的主体仍以学校教师团队为主,企业人员参与度并不高。
   (四)特色创新不够显著
   高职院校现有的课程体系,大多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前瞻性和个性特色,课程建设亟须深度挖掘和创新。
   (五)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对课程建设理论研究重视程度不够,使其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同时管理服务人员及教师参与研究的程度不够,使课程建设在广大教师中较难形成共识,对课程建设的规律性、持续性缺乏认识,对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建设的进程及成效。
   (六)建设动力相对缺乏
  随着新课程、新内容的不断更迭,很多教师疲于完成课程教学,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已是力不从心。虽然各高校已陆续出台了各种鼓励教学与建设的政策,但收效并不明显。教师个人职称评聘更注重科研指标这一现状极大程度上压制着广大教师投身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使课程建设缺乏动力源泉。
   二、课程建设及管理之“放、管、服”路徑探索
   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职教二十条”明确提出要推进“双元”育人模式,促进产教融合,遴选、认定一大批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紧密联系企业,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加快、加强课程建设。在“双元”育人的大环境下,积极探索课程建设的“放、管、服”模式或是一条有效路径。
   (一)“放”——以宽松的条件力促课程建设动力不辍
   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要广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挖掘教师潜能,为教师创造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和平台,让教师自觉并习惯将课程建设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开展。要真正调动起教师的课程建设积极性,就需要从教师从业的情怀出发,从课程建设的意义出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三个放宽”:制度流程放宽、门槛准入放宽、团队组建放宽。
   制度流程放宽:学校自上而下应精化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申报、遴选流程,简化经费的使用制度。如单独制定“课程建设经费使用办法”“某某类课程建设流程图”等,让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课程建设本身,而非忙于走各种程序,精力分散,顾此失彼。
   门槛准入放宽: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全员投入。很多教师总认为课程建设是领导层、管理部门和专业带头人的事,是上层建筑,高不可攀,这是认识上的偏差,课程建设的大门应是向全体教师开放的,课程的建设之路也是由全体教师开辟实践的。学校的各类课程是个庞大的体系,课程建设并不局限于专业课、核心课,限选课、任选课均需各类教师投入精力进行建设。
   团队组建放宽:鼓励教师团队和企业人员自由组合、按需组合、跨界组合,确立师资队伍,给予课程建设人员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课程建设的师资配备从数量与质量都应达到一定的要求,正常情况下,应有两位以上的教师能讲授同一门课程,有一位以上企业人员参与其中,高职称、高学历占一定的比例。师资队伍中有实操能力强的企业技术技能人员加入,可进一步推动课程建设向纵深发展。
   (二)“管”——以科学的管理推动课程建设舒枝展叶
   课程建设的管理牵涉人、事、物、经费等多个方面,一方未及,影响全盘。所以,抓好课程建设就必须科学化管理,以管促建。联合企业,汲取企业的管理经验,校企联合做好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目标规划,层层推进,目标下移。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大处理器的“双核双带”作用,做到:精准规划管理、优化体系管理、强化过程管理、深化监督管理。
   精准规划管理:顶层设计、科学规划、配套到位。课程建设应有合理的规划与设计,逐步落实“三步走”路线。第一步:走“试点”路线(打基础),即在短时间内重点建设一批影响面广的基础课程及核心主干课程进行试点,这些课程的试点建设需具备较强的引领性和代表性;第二步:走“示范”路线(上台阶),即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校级重点课程的建设应形成规模,占课程总门数一定的比例,建成若干门省、国家级优秀课程(网络课程),形成一定的示范效应;第三步:走“辐射”路线(创一流),即把课程建设作为长期性、日常性的工作来抓,巩固建设成果,创建一流课程。实行动态管理,使课程建设常态化、制度化,全面提升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