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任务驱动法在职高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陈维忠 本文字数:2483
  [摘           要]  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的工作、学习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是现代人必备的信息素养之一。职高学生直接面临着社会各行工作的挑战,因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职高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计算机课程本身的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机的教学效率,就如何在职高计算机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浅谈一点理解,以其推動职高教育教学的发展。
  [关    键   词]  职高计算机;任务驱动法;兴趣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5-0146-02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职高计算机的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成为当代教师探讨的主要话题。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动手。任务驱动法就为学生的动手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一步步探究知识、发现规律,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产生有效的记忆。
   一、任务驱动法的含义
   “任务驱动法”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建构知识体系。通过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真正践行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具备较高的课堂组织能力外,还要深入钻研教材,从而布置适合学生能力的有效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引领下落实教学目标,增长技能。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任务驱动法的重要性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向学生灌输为主,不管不顾学生的主观愿望。本来职高学生就有强烈的主观意识,他们渴望展示自我、释放自我,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认可,但传统的这种做法扼杀了他们的表现欲,使学生在机械、呆板的学习中失去学习的兴趣。任务驱动法则完全不同,它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为学生布置一个个任务,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完成任务带给他们的成就感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并化为不断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其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计算机是一门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学科,需要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各种操作命令,并能够运用这些指令正确操作。如网页的设计、二维动画设计等,都需要学生按照既定的逻辑进行。而任务驱动法正好可以强化这一过程,学生只有经过缜密的思考和用严密的推理才能完成任务,,日积月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高,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获得鲜活的、灵活的知识,产生有效的记忆。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正是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让教学活动一直处于低效中。计算机教学也不例外,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要实施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任务驱动法正好符合这一理念,它通过教师设置任务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则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只在学生思路阻塞时给予点拨、方法欠妥时给予指导、丧失信心时给予鼓励,将更多学习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三、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
   (一)布置任务,激发兴趣
   布置任务是任务驱动法实施的首要环节。教师要布置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蕴含知识内容的任务,唯有此,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任务的作用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一旦任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会让学生觉得抽象概括,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如,在学习职高计算机“平面设计”一课时,结合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高科技的手段设计平面图形”教师布置了这样的任务:绘制“保护环境”的广告招贴画,学生对这一生活实际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在这一任务中还蕴含着“矩形工具”“贝塞尔工具”“椭圆形工具”“渐变填充工具”“网状工具”等。这些功能都蕴含在这一任务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加强对这些计算机功能的使用操作。
   (二)指导学生,介绍任务
   虽然任务驱动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但并不意味教师可以置身事外。职高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主观意识,但知识基础并不是很牢固,需要教师科学有效的指导。这是任务驱动法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组织作用,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或者具体的操作步骤。若遇到较复杂的任务,教师可以化整为零,将任务细化成一个个具体的子任务,通过对子任务的突破,落实大任务的工作。
   如在布置了绘制“保护环境”图案这一任务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任务分为背景模式、编辑图画、添加素材、编辑文字四部分完成,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生活经验对各部分进行填充颜色、纹理,最后稍加修改、调整,一副关于环保的平面图画就大功告成了。
   试想,若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盲目地随意操作,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还影响了教学进度。但若教师能够给出有效的指导,就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自学效果自然比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