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欧阳登科 本文字数:2472
[摘 要] 对比古今“匠心精神”的内涵,并结合“匠心精神”的培养和高职院思政课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的契合,从理论维度、现实维度和价值维度进行论证其融合的必要性。
[关 键 词] 匠心精神;高职院;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052-02
一、“工匠”与“匠心”的异同和中外、古今差异
(一)“工匠”指在专业和职业上本着正直、善良、责任、担当的综合概括
“匠心”指工匠的执着、创新的理念或者思想。是适用在工作、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的认真、执着、专著、追求卓越的探索创新精神。
(二)“工匠”的古今差异和中外差异
1.中国古代传统工艺也是世界一流的,历代的优秀工匠为世界留下许多精美之作
如木器家具、漆艺漆器等世界一流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匠技艺和工匠精神代代薪火相传,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不走捷径的“死板”精神即“匠心精神”。这是一切手艺人所必备的胸怀和气质,是情感融化和行为传承。但封建社会里,古代工匠追求的精致,或为谋生、或者追求家族荣誉独享、或为满足贵族需要、或为出人头地、当官发财的目的;但大多出于私心,为自保独艺和绝招,常采取“传子不传女”等狭隘的保守传承方式。
2.外国的“工匠”一般都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的生产,或为家族利益延续、或为个人奋斗目标、或为纯继承
所以国外很多家族企业代代都是行业工匠。其创新目的是为利益最大化,或是为打败对手,一家独大以垄断市场。有时会封锁技术,这样阻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物资贫乏年代,首先解决“有”不在乎品质
在技艺传承上,抛弃了师弟传承模式,代之以现代职业学校和大工业操作流程,难以承载工匠精神的培养。因就很难在全球竞争中获胜。而现实上,只有坚守“工匠精神”的企业,以品质为企业生命,依靠信心、信念、信仰而精益求精,改进、完善、创新产品,才能打造出世界一流精品。而华为企业文化就是今天诠释“工匠精神”的最好案例。
二、“匠心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
(一)“匠心精神”培养与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契合
高职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是“立德树人”,是一切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匠心精神”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与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和思政课教学目标相契合为基本前提。在高职教育中,不仅要求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匠心精神”的培育就是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要求从业者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有爱业、敬业和精业的职业态度和道德品格,“匠心精神”与“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相契合,培育“匠心精神”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落实,也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教学内容
“匠心精神”既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时代精神的呼唤。“匠心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一方面是在教学中将”匠心精神”的价值理念融入,同时也是将鲜活的“匠心精神”案例融入。将“匠心精神”融入高职院的思政课教学中,既可以贴近学生的专业实际和生活实际,更能提升学生对高职院思政课的获得感。如在“思政基础”课程内容的关于职业道德、人生价值观和中国精神等专题教学中,有效融入“大国工匠”等优秀案例,贴近高职学生的职业就业特点,让学生感悟和思考。讲好中国故事,诠释“匠心精神”。让学生明白:“匠心精神”和匠心人才培养既是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个人成才成长的客观需要。
(三)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
思政课教育是理实结合的课程,需要有理性知识引导和感性参与体验结合进行过程教学。如何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内化素质,这是“匠心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问题。
“工匠精神"为学生在职业岗位上成长为能工巧匠奠定素质基础。高职院应让学生在传承技术与技能的同时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引导学生养成爱岗敬业、精雕细琢、追求极致与淡泊名利的信念,感受在精益求精、追求技艺中的快乐。将“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学生素质培养的精神引领,树立“技、术、心”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将专注精神覆盖在对工艺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双重追求中。
在思政课教学中。树立“德艺兼求”的职业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见贤思齐,以榜样人物为标杆。要将课堂理论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独立思考。促进大学生創新精神的培养,将专注、认真、精雕细作、精益求精的精神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核心内容;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以情入理;更要以理育人;达到情理交融,入脑入心的目的。让工匠精神培养深入教育的各环节。将学校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强化高职校学生创新和匠心思维、匠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让“工匠精神”融贯于高职思政课教学始终。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匠心精神”好习惯。对教师而言,需要具备匠心,雕琢璞玉,精心培育学生成为高技能、高素质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达到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