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丽君 本文字数:2761
[摘 要] 培育工匠精神,既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又是高职院校实现产教融合的价值根基。当前,面对培育工匠精神的认知困境、条件困境及环境困境,高职院校需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努力构筑双平台管理、双导师培育、双载体渗透的策略体系,为培养“大国工匠”作出积极贡献。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054-02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术的技能型人才,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提供充实的人才资源保障。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产教融合现状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水准,高职院校需要寻求价值支撑,即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只有用理念凝聚各方共识,以精神催生内生动力,才能优化人才培养,加快人才输送。
一、产教融合的发展要求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一)产教融合的含义
产教融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这一模式能有效解决人才供给与产业需要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大力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育人水平。
(二)工匠精神的含义
工匠精神由来已久,可以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其价值底色。中国古代工匠秉持“德艺兼修、以德为先”的精神追求,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为一项技艺倾注毕生心血,力求达到“专深娴熟、精致玄奥”的极致境界,正是这种追求完美的职业态度创造了中华民族璀璨辉煌的器物文化。当前,新的时代任务需要工匠精神彰显当代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由此,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新使命、新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其需培育的工匠精神是指与职业素质相关要素相符合,与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相一致,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相吻合的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敬业乐群”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需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的意识,勉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岗位,热情饱满,尽职尽责。(2)精益求精的职业情感。“技艺精湛”是衡量从业者素质的基本标准,也是工匠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高职院校需培育学生专业专注、一丝不苟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将对铸造精品的执着情感付诸行动之中。(3)吐故纳新的职业追求。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只有始终保持创新精神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扎根于世。因此,高职院校需培育学生勇于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斗争精神,树立独具匠心、吐故纳新的职业追求。
(三)产教融合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实现产教融合的育人目标需要工匠精神作为价值支撑。一方面,工匠精神符合“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要求。作为工匠的灵魂之所,培育工匠精神能够铸就更多的“大国工匠”,储备丰富的优质技术人才,从而成就“制造强国”的梦想;另一方面,工匠精神契合企业文化的价值核心。文化力是促进企业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标准,纵观世界上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是追求产品卓越,弘扬工匠精神的企业。因此,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既能对接企业需求,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又能承担历史使命,助力强国梦,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培育工匠精神的现实困境
自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工匠精神后,高职院校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总体而言,仍存在许多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工匠精神的培育面临认知、条件、环境等诸多困境。
(一)认知观念有所偏差
自封建社会以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根深蒂固,存在“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与职业偏见,世人偏向于通过熟读圣贤经典步入官途,怀有“奇技淫巧,君子不为”的心态。现代社会中,这种劳动分贵贱的思想虽有所转变,但依旧影响着人们的职业取向。如今青年人多仍青睐于白领类的工作,哪怕薪酬不高,但至少“体面”,而对一些薪资可观的蓝领、灰领类岗位却有所斟酌。可见,社会认可度是求职者选择就业岗位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人们对技术技能型岗位的偏见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成为“工匠”的主观能动性。部分学生在经历高考的失意后,将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作为无奈之举,更有甚者怀着听之任之的消极心态。此时,帮助学生树立职业信心是促使其奋发向上的关键之举,而社会上有失偏颇的职业认知无疑会给学生带来雪上加霜的打击。工匠精神的培育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热爱之情,而如何让一颗颗畏缩、迷茫的心不被世俗偏见所扰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正是由于存在师徒相授的既定“行规”,中国古代工匠队伍才得以发展壮大。现如今,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也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與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增多,学校一方面积极聘请行业师傅到学生之中讲学,另一方面也组织教师队伍到企业参加技术技能培训。这些措施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整体看来,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仍比较薄弱。(1)学校的专任教师多毕业于高校,业界实践经验不足,实操水平较低。学校虽有在师资培训方面加大力度,但由于培训内容及培训时间的限制,培训效果并不明显。(2)聘请的行业师傅虽实践经验丰富,但由于长期扎根岗位,面对认知观念、心理特征、社会需求与职工完全不同的学生群体,只有少部分师傅能应对自如。加之其繁重的工作任务,行业师傅做兼职教师的流动性较大,,不利于学生系统、全面的学习某项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