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数控专业教与学创新模式研究与

作者:徐晓雷 本文字数:3226
  [摘           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专业型、创新型。中职数控专业课程教学已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进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逐步实现了培养高素质专业实践人才的目标。以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课程为例,分层浅谈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数控专业教与学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方案,并提出个人见解。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中职数控专业;教与学创新模式;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022-02
   数控专业兼具综合性,和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气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液压技术、机械技术和现代测量技术均有联系,因而,多重专业技术操作性很强。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中职数控专业教与学模式在不断创新,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中职学校均引入了校企合作与项目化教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与校内实训基地,从而有效推进了数控专业课程教学的发展。然而,当前中职数控专业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多种不可忽视的问题,像分支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信息化教学平台尚须完善,校内实训基地须待加强,专业与职业、产业对接不足,现代学徒制推进有待加强等。本文将简单分析中职数控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并以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课程为例,分层浅谈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数控专业教与学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方案。
   一、中职数控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从整体结构来看,中职数控专业课程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分支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目前,中职数控专业主修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CAD/CAM、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电工技能、钳工技能、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控编程与模拟仿真、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系统、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和数控铣削编程与操作。这15门主修课程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同时有一定的关联性,处理好各课程之间的联系方能使它们互相作用,从而有效提高专业课整体的教学质量。然而,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会忽视各课程之间的关联作用,只是单一地传授本课程的知识,无法有效且全面系统性地提高数控专业课程的教学实用性。
   (二)信息化教学平台尚须进一步完善
   目前,有不少学生不能积极参与中职数控专业信息化学习活动,这主要是因为当前中职学校内部信息化教学平台尚须完善。(1)中职学校内部信息技术相对落后,无法构建完善的信息化教学平台;(2)教师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网上教学活动,未和学生进行课外沟通,只是将部分学习资源上传于学习平台班级群文件中让学生自由下载,没有重视检测、评价并及时反馈,很多学生并没有认真学习教师上传的资料,甚至没有下载群文件。
   (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急待加强
   与本科院校相比,部分中职学校内部数控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还相对落后,很难推动数控项目教学的有效开展。
   (四)专业与职业、产业对接不足
   部分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与职业教育、职业技能的有效对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素养。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数控专业教与学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方案
   (一)完善中职数控专业课程教学方案
   实现中职数控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教师首先要注重完善专业课程教学方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最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CAD/CAM、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电工技能、钳工技能、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控编程与模拟仿真、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系统、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和数控铣削编程与操作等15门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以提高教学实用性。在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格外注重该课程与数控编程与模拟仿真、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系统、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以及机械制图的有机融合,同时,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设计多媒体课件等数字化资源,整合各种有价值的资料,通过播放微视频和科研讲座创设灵动的可视化课堂。此外,教师应协同本校引入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借鉴本科院校的经验,不断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参与数控专业研究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
   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数控专业人才,全面优化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数控专业教与学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方案,教师应积极参与,协助学校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共建完善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和精品课程资源。笔者所在的黄岛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开发的数控识图、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数控铣削编程与操作被评为青岛市精品课程并在全市推广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中数控铣削编程与操作入选2018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笔者认为在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构建四种模型:(1)ISD模型,该模型属于教学系统化设计模型,其核心基础是专业知识传播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和信息化教学理论,运用这三种理论开展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能够辅助学生高效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2)ARCS动机模型,该模型是美国教授兼心理学家凯勒构建的一种模型,其最大特征是“动机”,凯勒在ARCS动机模型相关研究理论中认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有四种,分别是Attention(注意)、Relevance(关联性)、Confidence(自信)、Satisfaction(满足感)。他指出Attention(注意)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注意力”,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注意”是指将头脑运用于思想对象或感官的一种行为及其状态。Relevance(关联性)特指一切与之相关的内容,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课程来讲,与之相关的内容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凯勒认为如果学习者学习态度端正而积极,对所学内容抱有浓厚的兴趣,学习目标明确,就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Confidence(自信)是指“学习自信心”,如果学生对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课程学习内容充满自信,学习态度也就更加积极,这样更容易提高学习效率。Satisfaction(满足感)是指学生通过快乐学习来获得精神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3)DACUM模型,该模型通過学习任务分析和未来的职业技能分析来判断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4)ADDIE模型,该模型是从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发展(Develop)、执行(Implement)到评估(Evaluate)的一套系统化教学方法。在运用DACUM模型的过程中,教师应协同学生全面分析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课程学习内容,拟定课程规划与学习目标,创新课程表现形式,实施实践性学习获得,做好学习效果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