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双创”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作者:朱云峰 本文字数:2561
  [摘           要]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以及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共同需求,以“双创”教育为切入点将两者融合,首先对融合价值进行分析,得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强化高职“双创”的理念和精神,而“双创”教育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提供人才和路径,进而提出融合路径,即廓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建立分类体系,消除高职院校认识局限,做好顶层设计,纠正高职学生文化偏见,激发学习兴趣,构建全方位、多层次、贯穿融合的育人体系等,以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双创”教育形成互利共荣的融合发展局面。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双创;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026-02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发展中积累沉淀下来的各种思想意识、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指中华传统文化去其糟粕之后,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仍具有生命力和重要影响的优秀文化。早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就曾颁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兼具高等性与职业性于一身,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是国家“双创”型人才培育的前沿阵地,而“双创”教育又迫切需要文化滋养与支撑。由此,以“双创”教育为切入点,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高职“双创”人才培养的路径,其适切性不言而喻,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战略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双创”教育融合的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双创”教育所需的理念与素材
   高职院校在当前“双创”教育中,往往重知识技能培训,轻思维理念引导,致使不少学生创新创业思想保守,空有技能而无法迸发出创造火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知常达变、开物成务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是至圣先师最深沉的智慧哲学,如“天下为公”“经世致用”的社会责任感,,可以引导高职学生塑造正确的创新创业理想,避免价值观的庸俗化;如“旧邦新命”“改制维新”等中国历代创新典范,可以引导高职学生培育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如“以和为贵”“以义制利”等中华古代商帮创业史,可以成为生动的创业案例;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可以启迪高职学生以天地万物为师来找寻创新创业灵感。由此,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对其蕴涵的理念细加揣摩、灵活借鉴,有助于激发“双创”学习兴趣。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双创”人才所需的精神与品质
   创新创业教育其本质是一种意识和精神教育,而创新创业精神与高职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精神高度吻合,因此加强高职“双创”人才的精神与品质培育至关重要。
   针对创新教育,需借鉴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和内在特质,培养学生养成潜心钻研、精雕细琢的创新态度,以及摒弃浮躁、永不言弃的优秀品质;针对创业教育,在宏观格局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小胜靠谋,大胜靠德”的传统道德思想,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金钱诱惑上,向学生倡导中华传统文化义利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财富积累中,引导学生保持“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做到“恒念物力维艰”。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磨砺高职“双创”人才,使其百折不挠、坚持不懈。
   (三)“双创”教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提供后继人才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传承就是指这两种财富在前后代人之间的不断传递和承接。当前,很多流传数千年经久不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传承,所需的不只是资金投入,而是要有充足的后继力量,需要年轻的思想和鲜活的生命来接受言传身教,亲身实践。
   据2019年2月教育部新春发布会统计的最新数据,当前全国普通高校总数为2663所,其中高职院校有1418所,占到总数的53.35%,全国在校大学生总数为2831.03万人,高职学生有1133.7万人,占40.05%,因此,高职学生已成为年轻知识群体的一支主力军,高职院校拥有着传统文化传承的天然土壤和生长空间,理应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四)“双创”教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实践路径
   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高职院校依托“双创”教育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具有自身优势:(1)高职院校是实力雄厚的研究性机构,有一支精干的科研攻关队伍;(2)高职院校开展的“双创”教育,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年轻人才,这些“双创”人才在掌握必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提炼和创造性转换的路径更为多样,且拥有专业跨界复合的实施条件;(3)高职院校可以依托自身平臺,将地方文化团体、政府、学校三方联动起来,可以通过一些大学生科创项目、校企课题、“互联网+”等“双创”实践活动,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