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高校班级管理制度探索与研究

作者:高鹏 陈玲玲 李琦 张娜娜 本文字数:2495
  [摘           要]  班级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校班级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并实施。实验表明,科学适宜的班级管理制度能有效提升班级管理效果,显著改善班风学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班级制度;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班风;学风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060-02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进入大众化阶段[1]。各高校学生数量的增多,伴随着学生的特性、发展诉求差异明显,学生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2-3]。班级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大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的主要组织载体,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是推动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作[4]。
   制度文化源于企业,因其具有良好的实践效果,现已引入社会各类组织[5]。高校班级管理,首先要做好制度建设。科学完善的班级制度有助于提升班级凝聚力,促进班级工作高效化,树立良好的价值导向[6]。
   目前高校班级制度大多以学校、学院规章为主,规定相对宽泛,忽视班级主体差异,不能满足班级个性化需求,影响班级成员对班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7]。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班级为研究对象,对班级制度建设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期为高等学校班级管理提供参考。
   一、班级制度建设前存在问题
   通过对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类专业各班级进行调研,结合研究团队多年来学生管理工作经历,总结出缺乏班制管理制度的班级通常存在以下问题。
   (一)班级管理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形式单一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是辅导员按照学校要求,向班干部下达工作任务,班干部按部就班完成任务,对学校规定工作外的事务,辅导员则很少布置。这种以完成行政任务为第一目的工作模式,其工作过程难免会陷入机械化、单一化、形式化,易导致学生干部逐渐丧失工作热情。而大学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也要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培养特长,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而行政命令式管理显然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班干选拔及工作考核缺乏监督管理制度,影响班级团结
   辅导员开展班级工作主要依托班干部,与其他学生交流较少。但若班干部没有制度约束,缺少监督,班干部工作难免会有私心,由于辅导员和班干部长期相处的情感因素,辅导员容易偏信偏听。这将会导致班级其他学生的合理诉求不被认可,学生之间、学生与辅导员之间会出现隔阂,从而造成班级凝聚力不强。
   (三)班干部职责不够明确,,工作效率低
   班级班干部数量通常由辅导员自主设定,一般5~10人,常见的设置有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纪律委员、文艺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心理委员、体育委员等。班级工作主要由班务和团务组成,高校班级工作较中学时期要繁重的多,很多辅导员未对班干进行详细分工,多是让大家结合自身职务定位展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便出现了以下问题:(1)个别班干部的工作定位有交叉,如纪律委员与学习委员,生活委员与心理委员等,这导致班干部工作无所适从;(2)团务和班务实则亦有交叉,但学生普遍认为团务仅仅是交团费、团员注册、团干评比等几件事务,大多数团干都不參与班务工作;(3)辅导员习惯性把各项工作任务下达给班长,很多班长又不好意思分配工作,往往揽于一身,这更加剧了其他班干自身工作认知不清,久而久之便不愿参与班级工作;(4)班干部们工作任务轻重不一,有的班干工作呈长期性、耗费精力,有的班干工作有明显季节性、任务量小。种种原因导致在班级管理经常出现“个别班干忙不停,其他班干闲不停”的矛盾现象。这既会造成班级管理效率低下,还会引发班干之间不必要的矛盾。
   (四)学生请假较难节制,班级学风易受影响
   大学教育环境相对宽松,学生学习压力较高中时期骤减。高校对学生旷课处理有详细的规章制度,但是对请假一般只规定了相关程序,但只要理由合适,老师不好不批假。学生请假原因众多且真假难辨,辅导员核对难度大,尤其在节假日前后,学生请假数量庞大,甚至不少家长配合学生向辅导员请假。这种风气势必影响班级学风,造成不良影响。
   (五)实践活动全凭学生喜好,很多学生“一宅到底”
   大学教育既重学业也重素质,但国家尚未推行统一的素质教育培养制度,各高校素质教育一直在摸索中前进。学校虽有多样的团学实践活动,但由于活动报名基本是自愿参加,学生实践参与度与毕业证没有关系。除个别学生兴趣使然,很多学生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极少参加实践活动,把更多的时间荒废在游戏、追剧、玩乐等事情上,职业素养没有得到充分锻炼。
   (六)评优评先规则不够详尽、学生常有非议
   国家对高校奖学金、助学金等评选出台有指导办法,各高校对应指导办法也会制定一些实施方案。但由于专业差异、院系差异,评优评先方案很难设定详尽,这导致不同高校、院系、辅导员在具体实施时有很大差异。如助学金评选时,有的班级主要考虑学生贫困状况,有的班级则考虑学生综合表现,有的班级采用班委推荐,有的班级则采取全班投票选举方法。由于评选办法过于笼统,学生对评选过程不够了解,难免会质疑评选公正性,这无疑也影响了辅导员在班级学生心中的形象,进而影响其他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