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立刚 马莉 王龙 邱盛平 本文字数:2529
[摘 要] 当前,高职院校要想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面向学生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就必须尽快转变传统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设法使学生获得更高层面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现代学徒制能够有效推动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纠正传统高职教育中所暴露的问题,对高职院校的未来改革和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不过,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当前广大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存在一定的瓶颈,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人才培养模式不够科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这项制度的优势。因此,着重对现代学徒制在高职教育中的发展瓶颈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制度瓶颈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018-02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在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瓶颈,使这一制度很难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充足动力。因此,身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现代学徒制中各种瓶颈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实践方面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高职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专业以及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本文将结合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践经验,开展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实践的制度瓶颈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一、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特点
(一)现代学徒制试点之校企联合
现代学徒制是现代教育与传统学徒相互融合下的产物,,因此,这一制度具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的特点。通过对比现阶段职业院校所运用的教育制度,可以清晰地看出现代学徒制具有三方面的特色,其中包括校企联合。
与常规的高职教育不同,在校企联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以及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时,其办学主体包括学校和企业。换言之,校企联合下,高职院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方面的教育,同时还需要通过院校和企业联合教学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训,从而使这种教育模式具有半工、半读的明显性质。
(二)现代学徒制试点之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一般来讲,工学结合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招工和院校招生一体化。这也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基础,对创新高职院校招生模式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另外,基于企业招工和院校招生一體化这一背景,企业和高职院校需要一同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制定,从而有效转变以往人才培养计划由高职院校独立制定的状况。
2.在对学生进行职业与专业教育时,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了半工半读。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之后通过企业实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检验,再而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切实内化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此外,半工半读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对所实习的岗位产生更为深层次的思考,从而能对其职业素质以及能力的发展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同时,还能转变传统高职教育中教师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
(三)现代学徒制试点之师资队伍专兼结合
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换言之,高职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时候,不仅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同时还需要接受企业师傅的指导。一般来说,学校教师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企业师傅则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上岗能力。因此,学校教师可以看作是专业教师,而企业里的师傅则分属兼职教师的范畴。两类教师充分配合,可以有效提高高职学校的办学水平,推动学生专业以及职业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实施过程中的瓶颈
(一)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
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改变以往以学校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应当立足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去展开,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不过,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多企业对其自身主体地位以及责任和义务缺乏全面细致的了解,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往往承担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多的责任。而且,尽管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具有一定的合作关系,不过多数企业只看重人才的选用,而不愿意承担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这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企业没有充分参与。在这样的境况下,无法按照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学生进行校企联合的双主体培养,继而会影响学生职业素质以及专业能力的发展。
(二)学生对双重身份认识不足
诚如上文所述,工学结合是现代学徒制中的一种教学特色,这一特色能够将企业招聘和院校招生结合在一起,学徒拥有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的双重身份。基于校企合作模式,学生能够在相应的企业中获得某一岗位的学徒身份,继而能较为有效地对自己之前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工作实践方面的检验,这对其专业素质以及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在发展和运营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成本。不过,就当前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中的运用状况来看,仅在一些招生试点工作中取得了成功。很多学徒只停留在对自己学生身份的认可,而缺乏对企业员工身份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能力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同时也会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开展带来很大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