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基于“互联网+”的中职数学课程教学资源整合实践研

作者:李须君 本文字数:2471
  [摘           要]  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适应教育发展需要,推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完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学习方式。具体而言,应强化连接与互动的互联网教学特征,构建互联网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改善学习效果。
  [关    键   词]  “互联网+”;中职数学教学;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076-02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与“互联网”理论的结合
   此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为课堂授课的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2014年11月6日,为响应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信息化深入课堂,国家颁布了教育部正式文件,将信息化和理论相结合,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与教育两者的深度融合,呈现出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而正是这种新形态正快速地改变着以前的传统模式。互联网的高效、便捷、多媒体等特点促进了高校教育的推陈出新,给高校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由于与传统教育差异巨大,如何进行教学形式的改变,师生该如何相处,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必须解决的问题。“变身”不等于“替代”,学校和网络是差别迥异的场域,需要在对比的权衡下慎重取舍。
   三、“互联网+”教学的背景及影响
   (一)互联网教学发展的大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改革成效显著,集中体现为各类型、各学段教育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学前阶段教育的覆盖面逐渐扩大,义务教育领域的免费政策全面推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步伐加快,高等阶段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并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在国家政策的有力保障下,职业教育已逐渐走出低谷并加快发展。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提前五年实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方式变革所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教育”来势汹汹,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职业教育备受关注也备受质疑,机遇和挑战并存。“互联网+教育”是深层次、大幅度的重构,是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微课”“慕课”“翻转课堂”这些都是“互联网+教育”的成果,目前国内一些“985”“211”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微课和慕课视频已经比较成型,并日趋完善,为教学提供高质量的网络课程资源实现了时时、处处的教与学。
   1.“互联网+”引发教学形式的变化
   目前学校所用的基本都是纸质教材,是由静态图片和文字构成,,对实践不能很直观地展现,不能与知识点对应的实际岗位相对应,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产生畏难情绪。现在“互联网+”的教学改革形势比较常见,如很多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参加数学补习课程,网络平台的教师为学生提供数学知识测评习题,让学生在网上进行答题,然后即时给出答题评分以及学生的数学能力评价信息,从而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并提供科学的补习策略建议。
   2.“互联网+”带来师生关系的变化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由于角色定位保持着一定的心理距离,师生交流的地点主要集中在学校教室、宿舍以及老师的办公室,交流方式是面对面。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到来,只有在有网络的条件下,时时为学习之时,处处为学习之所,同时也淡化了学习者与施教者之间的界限,虚拟的学习与交往社区,参与者共同构建一个新的网络社会文化。在课堂上一般照本宣科的老师是不太受欢迎的。
   3.“互联网+”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化的重要途径
   三、“互联网+”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
   (一)教学资源尚需优化整合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将时间和精力主要分配在课程知识的讲授和传递上,学生忙于记忆和初级层面的理解,师生双方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互动交流,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新知识的创造等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二)教学流程尚需规范设计
   教师作为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学的关键。教师要更新观念,构建互联网思维,利用各大网站平台资源在日常教学中熟练、灵活地运用新兴的教学模式,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一个领航人,需要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储备设计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真正地使课堂丰富起来。提供良好的教学评价与教学诊断工具,改进教学。
   (三)师生交流尚需加强完善
   在传统的观念中,“传道、授业、解惑”就是老师的任务。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互为主体的关系,遵循以人为本、彼此尊重、共同分享、彼此批判的原则。
   (四)多种教学功能尚需互通
   在网络高效、实时的特点下,教师也随着信息化时代不断地学习着,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一切的有效资源配置,平台的资源可以明确告知,上完课后的教学评价及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