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浅析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就业特点和工作思路

作者:何敏 朱磊 古晶 本文字数:2462
  [摘           要]  从国家、学校、用人单位、就业工作对象和就业工作队伍等层面入手,分析就业工作在当前社会表现的阶段性常态特征;从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8所传统外语类院校2016年就业质量报告入手,总结外语类院校就业特点,提出外语院校就业工作思路。
  [关    键   词]  高校;就业;外语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056-02
   一、研究背景
   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国家发展及稳定。在经济新常态的引领和驱动下,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已经发生了较深刻的变化,就业新常态已然形成。
   外语类院校毕业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因外语专业优势,就业形势比较好。麦可思2009年度对全国本科院校就业能力排行榜数据显示,全国外语类院校普遍在就业能力排行榜中排名靠前。但近年来,外语类院校由外语类专业转向依托外语优势的多科性发展,外语专业设置中比重最大的英语专业已多次成为大学生就业红牌专业……因此,分析外语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特点,既可以横向内部查找工作不足,也可纵向探索工作努力空间,对外语类院校就业工作进一步深入思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时代性。
   二、研究思路
   根据高校就业工作所处环境,从国家政策导向、学校发展态势、就业工作对象、就业工作队伍等层面,分析就业工作阶段性常态特征。
   根据教育部和社会对就业单位的性质分类、就业流向的区域划分、就业流向的行业归类等对8所外语类院校就业質量报告进行采样分析,总结共性特点。8所外语类院校,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三、研究结果
   (一)宏观把握高校就业工作的阶段特征
   1.国家层面
   首先,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青年就业工作重点的常态。其次,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长期严峻是常态。最后,创新创业是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工作的常态。自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将鼓励创业纳入就业方针以来,从中央和国家层面就确立了创业在就业中的地位。市场出现众筹、P2P网贷等为代表的新创业模式,推动创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2.高校层面
   首先,高校办学情况基本稳定的常态。自扩招以来,高校办学规模基本稳定。其次,机构设置日趋完善的常态。各高校基本设立了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按毕业生人数1:500的比例配备,落实专人负责。最后,就业反馈招生教学的常态。自2013年,教育部要求部属院校对外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以来,就业工作居于学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通过数据分析进一步将专业市场前景、人才培养结果反馈于招生教学过程。
   3.用人单位层面
   首先,看重人才综合能力的常态。其次,招聘形式多元化的常态。越来越多用人单位采用面向社会网络开展校招形式。同时,电话面试、视频面试、人才测评、体能测试等环节也不断丰富到人才招聘环节中。
   4.工作对象层面
   首先,毕业就业是被寄予家庭希望的独生子女群体的常态。未来十年,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学生群体,仍然是以独生子女群体为主,他们被寄予家庭厚望,求职中受家庭影响较大。其次,思维活跃、需求多元化群体的常态。“00后”一代思维活跃,喜欢新媒体和网络化快捷生活方式。对社会实践、实习有较强需求,对个性发展、成就发展有较强愿望。
   5.工作队伍层面
   首先,专兼职结合、长期培训的常态。当前高校就业工作队伍面临着从头开始、从工作中总结的长期学习、培训状态。其次,专业化、专家化趋势的常态。教育部颁发了《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熟悉就业工作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的评价指标。
   (二)细致把握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就业特点
   2016年,8所外语类院校就业率较高。基本上就业率都在95%以上。
   1.毕业生性别结构不均衡,男少女多是普遍现象
   男少女多,性别结构不平衡,是外语类院校长期存在的现象。
   2.非外语专业毕业生数比重较大,多科发展是趋势
   以本科生为例,西安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非外语专业毕业生,超过外语专业毕业生七成以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和北京第二外语学院的非外语专业毕业生超过外语毕业生人数。这与近年来外语类院校依托外语专业优势,向经济、法学、管理等多科性发展有关。
   3.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多元化,民营企业是重镇
   相比过去五年,外语类院校毕业生主要扎堆外事、外贸和教育行业的情况,目前外语类院校毕业生,特别是本科毕业生开始呈现向多元化发展的现象,主要就业单位性质以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国有企业为主。
   北京、上海、广州因区位优势明显,积聚有许多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三地四校在国企就业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余院校。民营企业占比虽是最高比重,,但整体比例低于这三地以外的外语类院校。
   4.毕业生就业区域的流向广泛,本地就业比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