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及对策研究

作者:陈军 本文字数:2460
  [摘           要]  对高校学生来说,转专业为其学习理想专业提供了可能性途径,但也有部分学生缺乏明确、合理动机,存在对专业“冷热度”“师资雄厚状况”等片面因素的考量,整体转专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盲目性,影响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自身个性化发展。从当前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现象概述分析入手,汇总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的具体动因,提出针对性强、实效性佳的解决对策。
  [关    键   词]  高校教育;本科生;转专业;动因;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046-02
   在当前高校管理机制全面创新和高校专业建设基本完善的教学背景下,本科生转专业逐渐成为高校建设相对普遍的研究现
  象。因此,针对这一新形势,如何科学、合理地应用好本科生转专业政策,助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成长,就成为当前高校优化本科教育的时代课题。
   一、当前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现象概述分析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高校学生可以根据学校情况申请转专业。在当前高校管理体系创新和就业压力双重影响下,各大高校针对学生转专业的客观
  实际与综合诉求分别出台了学校、学院的转专业政策和计划、方案。转专业方案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高考报志愿时对专业了解不足的问题,也更有利于学生选择自身感兴趣的专业。从目前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现象看,主要有以下趋势。
   (一)热门专业成为学生首选——造成高校专业不均衡问题
   在教育部的直接推动下,加上当前各个高校普遍倡导的“人性化管理”理念的指引下,高校本科生转专业成为一种常态化现象。但从整体上看,从冷门专业向热门专业转移,从理论学科向实践应用学科转移成为主要表现。即使在部分相近专业,学生也更倾向于转往实践性强、社会关注度高的专业。部分热门专业的申请人数甚至超过了原有招生人数,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专业教学力量不足和师生配比不平衡的现象。而冷门专业转出人数过多,也不利于学科体系建设,冷热门专业现象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影响学校学科集群发展。
   (二)转专业前后存在后悔现象——制度应用与学生实际存在“距离”
   转专业被部分学生认为是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契机,尤其是部分在高考录取中未能入选热门专业的学生,更是积极转专业。但是,多数学校转专业在大一学年结束之后实施,且仅能选择一次,一些学生在转完专业之后,发现新转入专业不适合自身学习,或者自身大一未储备有关学科知识影响了自身学习,加上转专业后需要面临新的同学和教师,融入难度较大,存在后悔心理。
   二、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的具体动因
   现阶段,高校本科学生申请转专业人数出现逐渐增多的新趋势和新变化,转专业、调整专业理念逐渐成为高校普遍性理念。允许本科生转专业充分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理念,,也是高校本科人才培養体系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作为新机制,在具体实施转专业制度过程中,应该辩证地看待该制度的优劣性。通过对学生转专业的具体动因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推进、实施转专业制度。
   (一)就业因素的“直接导向”
   专业就业前景往往成为学生转专业的直接“导火索”。专业的冷热度实际上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有着直接关联性。就目前高等教育实际看,更多以学生顺利就业作为最终目标。社会对不同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存在差异。经济、工科类专业往往有着庞大的人才需求量,而文史哲等专业则需求量较小。因此,一些学生为了获取更多潜在的就业机会,就会申请转向热门专业。就业成为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的实际动因和直接因素。
   (二)兴趣因素的“内在导向”
   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因素。高校学生作为心智逐渐成熟的成年人,往往对某些知识、某些领域形成了一定了解和储备,并且形成差异化学习需求。在进入大学之后,学生对不同专业的学习内容、发展方向等形成了足够认知,并且在具体学习之后,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专业。如果学生对目前所学专业没有兴趣,而对其他专业抱有强烈的学习兴趣,转专业就成为其首要选择。兴趣就发展成为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的内在动因。
   (三)家庭因素的“干预导向”
   通过对当前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状况进行汇总、整理之后,可以看到一些学生的转专业行为是在家长指引下开展的。家长通过自身阅历和社会资源对学生的大学学习进行规划,尤其是其更多考虑学生的未来就业和职业成长,因此,家长在综合自身社会资源状况之后,对学生目前所学专业状况提出有关建议。从目前学生的实际表现看,家长的建议往往直接影响其专业选择。
   (四)报考因素的“客观导向”
   我国当前所实施的高考制度是根据学生高考分数来填报考试志愿,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一些客观不足。(1)学生成绩状况对专业选择有直接影响。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不同专业的投档线也不同,热门专业的分数线往往成为学生争相报考的选择,受自身成绩影响,一些学生为了顺利进入心仪高校,只能放弃理想专业。(2)学生和家长对专业了解不足,造成志愿报考的盲目性。很多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对各种专业并不了解,尤其是对专业教学内容和发展方向更是了解不足,存在盲目选报的现象。
   (五)环境因素的“跟风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