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食品分析检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卢春霞 高晓旭 谭飔 本文字数:2548
  [摘           要]  食品分析检测是食品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围绕食品分析检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与分析,并提出一些措施和建议。以期提高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社会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关    键   词]  食品分析;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028-02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是食品科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1]。它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各学科的基本理论以及技术标准对食品原辅料、半成品、成品、副产品的营养成分、食品添加剂、有害物质等进行分析检测,并依据标准判断食品质量,进而监管生产,保障食品品质[1-2]。其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日益关注,食品监管部门及生产企业对食品检验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提出: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故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能够胜任食品企业、食品监管部门、科研院所等岗位的应用型和创新性人才,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目前该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教学改革措施和建议。
   一、食品分析检测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内容陈旧,检测方法落后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食品检测技术和手段日新月异。但目前实验内容的设置相对落后,检测方法相对陈旧,学生不能了解和掌握到最新的分析检测技术,无法满足目前相关产业的需求,普遍存在课程内容与就业岗位关联度低等突出问题[3-4]。如食品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测定,大部分高校实验室依然采用最基本的凯氏定氮法和索氏提取法,然而目前大多数食品企业,特别是食品检验检疫机构早已采用全自动化的凯氏定氮仪和脂肪测定仪进行检测。致使目前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与当今飞速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新检测手段脱节,满足不了时代发展和实际生产的需要。
   (二)实验教学平台差
   部分学校缺乏先进、完善的分析测试平台,特别是一些大型分析测试仪器,如UPLC-MS/M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HPLC-MS/M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UPLC(超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气相色谱(G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PC—MS)、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这些仪器承担了检测部门约70%的检测项目,主要用于分析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违规添加物、重金属、微量元素等项目。但一些大学食品分析实验室设备陈旧,实验内容还是以一些常规项目如水分、蛋白质、脂肪、酸度、粗纤维及微量元素等为主,检测方法多采用滴定、紫外/分光光度计、索氏抽提等最为常规的实验手段。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学生无法掌握最新的分析检测方法,无法满足食品检验检疫部门及食品企业的岗位要求。
   (三)实验内容设置不合理,学生积极性不高
   目前,食品分析检测课程的实验内容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内容比较枯燥,且大多情况下,教学方式由实验员教师配制试剂、调试仪器,指导教师照本宣科讲解实验内容,学生只需要按照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凑出实验数据,甚至互相抄袭实验报告。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缺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与科研意识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四)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实验操作不规范
   食品分析检测是一门严谨的实验课程,重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风。由于一些教师本身无从事检测行业的工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引导学生使用技术标准,对实验操作不严格要求,造成学生不懂得运用检测标准和产品标准,实验操作不规范,每组间实验数据误差很大。部分学生连最基本的平行实验、精密度、有效数字保留、标准品的配置等常识都不知道,造成教学与社会工作岗位要求严重脱节。
   二、食品分析检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及仿真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趣味性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用多媒体和仿真教学对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帮助。如因教学条件的限制,部分学校的实验室可能缺乏先进的分析仪器,授课时只能介绍基本原理技术,枯燥乏味,学生不易理解。針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引进一些仿真教学软件、下载仪器操作视频等方法,开展多媒体及仿真教学,以弥补传统实验教学和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实验环境,使仪器结构更直观,实验过程更逼真,,课堂教学更丰富,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极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5]。在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过程中,教师起到启蒙、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学生可结合当前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的热点课题,自选实验项目,独立查阅资料了解所测食品的性质、质量要求和判定标准,明确所测指标和检测依据。设计好实验方案后,在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完成从样品制备、样品前处理、成分测定、数据处理、结果分析、产品质量判定等整个实验过程。通过实践训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为以后毕业论文的设计和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