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阮小燕 李林涛 雷磊 本文字数:2543
[摘 要] 课堂提问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但是提问时机不恰当、不注重提问方法,会导致课堂提问效率低。因此,提出提问要基于课堂的不同阶段设计问题,并把问题设计在关键处,还要注意把握提问难度、设计提问层次、讲究提问艺术,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启发式;低阶问题;高阶问题;问题链;金字塔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9-0084-02
课堂提问法是一种基于学思结合的教育理念,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有检测学习效果、训练思维方式、管理学习过程等功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但是很多教师提问是为了检查理解、诊断学生的困难、对事实的记忆,课堂提问普遍存在提问时机不恰当、不注重提问方法等问题,为了提问而提问,而不是为了激励学生思考,使提问效果大打折扣,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进行学习和思考。为此,探讨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的提问策略,以改进课堂提问的质量、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
一、注意课堂提问时机
教师的提问要基于准确的时机发问,根据课堂的不同阶段设计问题,并把问题设计在关键处,才能有利于学生思考。
(一)课前抓住学生注意
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复习,不仅可以探测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还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新的授课内容。或者,在上课之始抛出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导入课堂。并且,教师所提问题只能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才能解决,这样设置问题才具有方向性,可以收到更好的課堂效果。
(二)课中加快知识内化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要尽可能加快学生知识内化的进程,切中重难点、易错处、过渡处等关键处来精心预设提问,使教学关键内容在学生的脑海中留有痕迹。
1.重难点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当围绕学习重难点进行课堂设计,在重难点处发问,推动学生琢磨重难点,以突破重点、浅化难点;所提问题要与教学目标相关,不可随意提问,要学会做减法,不在细枝末节上耗时费力,力求让学生抓住所提问题的主要特征,从而促进学生建立重要概念、掌握教学内容的精髓。
2.易错处
要让学生内化知识,就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这样学生难免就会犯各种错误。教师要注意不断储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并且善于挖掘这些错误背后的学习价值,把握设问良机,在学生疑惑点、模糊点、肤浅点等易错处点化学生,帮助学生排除干扰因素,,准确掌握所学知识,对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过渡处
教学内容的转折过渡之处是课堂结构的内在联系之处,在此关键处发问可以承上启下,使教学内容连贯紧凑;此外,在“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学生思维的转折处”“巧妙设置成与学生原有问题存在一定信息差异和难度差异的新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发展新的学习区。
(三)课终留有思考空间
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可以采用以分析型、综合型、应用型等类型的问题为主来布置课后思考题,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还可以提出本堂课未解决或难处理的问题,留给学生在下次课讨论或辩论,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或者根据课程结构承上启下地提出新问题,使学生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并通过课后自主学习来完成新知识的传授环节。
二、讲究课堂提问方法
教师的提问要立足学生“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思维逻辑性,让学生经过适当的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以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发展。
(一)把握提问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区分问题的难易程度,使低阶问题和高阶问题都能发挥作用。
1.低阶问题集中化
在提问的过程中,琐碎的记忆性、低智化等不需要做太多思考的低阶提问会使学生的思考流于形式,降低教学效果:记忆性问题多为较为简单的或已有明确答案的问题,不能较好地刺激学生进行思考,但是可以帮助教师确定学生是否掌握已学知识,考察学生的知识漏洞,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而低智化问题缺乏思考价值,无疑而问,学生张口就能答,师生之间只是机械互动,会使学生注意力涣散、丧失思考能力,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因此,教师要注意减少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记忆性或低智化的提问的数量,切忌碎问不断,防止学生应接不暇,影响教学节奏,使教学过程松散拖沓。对于低阶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关联处找出问题背后内含的要素,或者设计集中的课堂抢答、随堂测试、智力游戏等形式来吸引学生,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2.高阶问题灵活化
有研究表明,“高阶提问能启发高阶认知思维操作,而且通过回答这类问题学生所获得的认知80%到85%都能记住,且不易遗忘(Luise B Sav-age,1998)”。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思维之中,所提问题要有合适的难度,让学生的脑子里始终有问题,有助于增强课堂互动。教师要深挖知识的内涵,将高阶问题灵活地嵌入在教学中,利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发展深层次、多样化思维,利用迁移式问题加强知识的横纵联系、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利用对比式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性思维与求同性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