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输血”与“造血”:精准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问

作者:杜媛 本文字数:2551
  [摘 要] 目前,“精准扶贫”已作为各项扶贫工作的重点,而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目标不止于“助学”,更要“铸人”“筑梦”。高校精准扶贫,重在精准,旨在扶贫、扶志与扶智。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以“输血”模式为主,存在资助对象不精准、资助效果不持续、育人成效不明显等弊端。故高校资助育人需要以“精准资助”为抓手,精准“识”贫、“问”贫、“脱”贫、“帮”贫、“治”贫,继续完善“授人以鱼”的输血模式,构建“授人以渔”为主的造血模式,从而实现资助和育人的双重目标。
  [关 键 词] 精准扶贫;资助育人;“输血”资助;“造血”资助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170-02
  习近平总书记于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在全面落实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习总书记“扶贫先扶智”的指导思想引领下,精准扶贫也成为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目标。同时,高校扶贫工作不仅是为了帮助资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更要实现其“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所以,将“授人以鱼”的输血资助模式与“授人以渔”的造血资助模式相结合,有助于实现高校资助与育人的双重目标。
  一、精准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的内涵及要求
  (一)精准视角下资助育人的内涵
  精准扶贫中“‘精准’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人群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
  资助育人中“资助”重在帮助受助者改变贫困状态,育人则强调要从思想上建立高校贫困生的信心和勇气,并在资助过程中帮助和指导他们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
  (二)精准视角下资助育人的要求
  高校资助育人的核心就在于将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大学生自我提升。具体而言,就是培养其健全人格、自立精神和自助本领。
  二、传统资助育人模式的弊端及产生原因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日趋完善,同时来自社会渠道的奖助学金也越来越丰富,实现了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方位资助。但现有模式更注重以经济资助的方式“输血”,给钱给物,虽能解一时之困,但其弊端也逐渐显现。
  (一)传统资助模式的弊端
  1.资助对象不精准。“输血”式资助模式注重政策设计的广度和深度,缺少甄别受助对象的有效办法,没有解决好“资助谁”的问题。一是现有认定标准重在定性缺乏量化指标;二是相关部门认定不够严格,存在虚假认定;三是贫困生自身缺乏诚信。
  2.资助效果不持续。“输血”式资助模式的资助绝大部分是单向流动和不可循环的,缺乏可持续性。如果不断投入增量资金,但随资助力度加大、额度增大、覆盖面扩大、项目增多,高校经济负担会日益沉重。
  3.育人成效不明显。“输血”资助模式重资助,轻育人。仅仅“物质解困”,未能实现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提升,未重视个体的成长发展,很难达到真正的育人目的。
  (二)传统资助模式弊端产生的原因
  1.评定对象不精准,缺少有效的甄别方法。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国家尚未建立规范有效的公民收入申报制度和监控机制;二是公民诚信档案不健全,征信系统不完善,存在助学贷款难催缴等情况;三是高校尚缺诚信教育的理念,更缺少对诚信的奖励和对不诚信的处罚的措施。
  2.重在经济脱贫,缺乏综合能力提升。现阶段资助理念仍停留在物质给予层面。同时,,国家精准脱贫主要从宏观层面、数据角度来评定扶贫工作绩效,无法从更微观的角度如个人心理、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测量和评定。
  3.权利与义务失衡,形成错误价值观。仅靠物质资助,让资助过程简化为“施舍”,受助者权利远大于义务,潜移默化造成学生“等、靠、要”的心态。同时,部分学生为争夺这“天降之财”,甚至虚报家庭经济状况,不仅损害自身诚信,还因相互举报影响人际关系。
  三、精准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新路径
  (一)完善“输血”资助模式
  1.找准立足点,精准“识”贫,完善资助评定程序
  精准资助首先要精准“识”贫,解决“认识”上的问题。通过翔实的调查研究、严格的评定程序了解学生的真实家庭经济状况,确保准确。
  (1)制订科学可行的评定标准。通过分析困难生的困难信息、健康状况、教育支出、家庭收入、家庭人口等因素将贫困程度进行量化。结合量化数据进行分类,统一评定标准。另外,深入了解贫困生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成绩、学生诚信等级、学费欠缴等个人情况,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实地考察。
  (2)执行严格系统的评定程序。实行班级、院系、校资助中心三级认定机制。班级层面,以班主任为核心,日常生活中深入了解学生,定期听取班委、同宿舍學生的反馈;学院层面,跟踪管理,一定范围和程度公开贫困生建档情况,发挥学生之间的监督作用。高校层面,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等机会,组织实地走访,尤其是对有争议或者存疑的学生家庭进行复核。
  2.找准切入点,精准“问”贫,优化监督反馈机制
  (1)完善监督制度。鼓励校内外监督,完善核查机制,建立追责追偿制度。对出具虚假证明材料的学生和相关部门要建立追责和追偿机制,要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对提供虚假材料的学生要追回资金,并要求赔偿,同时纳入学生个人征信档案;对把用于奢侈生活、挥霍浪费的资助金要予以追回,并给予相应处罚。
  (2)强化反馈制度。科学的资助模式需要及时的反馈和动态的修正。除关注过程管理,还应关注资助效果评价。微观上有贫困生经济条件的改善、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等,宏观上包括社会效应、对资助公正性的认同等方面。所以,这就要求资助方和受助方的双向反馈。通过适时召开双方的座谈交流,一方面,动态把握资助效果;另一反面,加深彼此的情谊,使资助方对受助方和资助过程“心中有数”,让受助方对资助方“心中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