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高考议论文结构列提纲技法浅谈

作者:石金果
  [摘 要] 针对高考语文写作中议论文作文技法进行探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列提纲是议论文作文的重要步骤,起到一统全文的作用。列举了列提纲的三种最主要的方法,即纵向提纲、横向提纲、正反对比式,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关 键 词] 语文;作文;议论文;列提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4-0005-01
  高考考场上学生完成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时间分配上也就是60分钟左右,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打个草稿,考生在审题构思成熟后,必须一气呵成。再加上高考阅卷高速度的特点,因而给文章列个提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
  高中学段要求会写议论文,高考的考场上也特别适合写议论文。下面我就谈谈议论文如何编写一个好的、又比较容易驾驭的结构提纲。
  议论文的结构包括三部分,引论、本论和结论。下面重点谈谈本论部分的结构提纲技法。
  一、纵向提纲
  即递进式结构,是纵向开拓,步步推进,深化议论。
  纵向结构提纲也可以称为逻辑提纲,它符合人的思维习惯,有一定的思维顺序。运用到文章中,也就是本论各部分之间是有明显、清晰的逻辑顺序的。
  比如以“帮助”为话题列纵向提纲,可以这样来编写:
  什么是真正的帮助?如何帮助别人?帮助别人的意义和作用?
  纵向结构提纲很好编写,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是一种特别保险的列提纲的方法。它也很容易“套”话题,不论是什么样的话题,几乎都可以用这样的模式来套。对于阅卷老师来说,读文章的过程中也很容易把握文章的思路,在高强度、高速度的阅卷情况下,老师不容易“读不懂”而误判。但是纵向提纲也有其劣势,虽然思路清晰,但不太容易“出采”,对于不太擅长写作的,中、下等水平的学生最合适。
  二、横向提纲
  最能展示考生写作水平的当属横向结构,横向提纲也可以叫做并列式结构提纲,比如以“责任”为话题列一个横式提纲。
  “責任是家庭和睦的基石;
  责任是国家富强的保障;
  责任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
  怎样列横式提纲呢?
  方法也简单,可以从“什么是……如何做……有什么意义”这样的角度进行横向提纲的编写。
  比如编写一个以“幸福”为话题的横向提纲。
  “如果从幸福是什么”的角度编写,可以写成这样:
  “幸福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奉献。
  幸福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
  洒脱。
  幸福是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
  如果从“如何获得幸福”的角度编写,可以写成这样:
  “努力,拼搏可以获得幸福。
  关爱,帮助他人可以获得幸福。
  善良,宽容可以获得幸福。”
  如果从“幸福的作用、意义”的角度编写提纲,又可以写成
  这样:
  “幸福感会使一个家庭和睦。
  幸福感会使一个国家安定。
  幸福感更会使世界和平。”
  只要从这三个角度立意,并从中选择自己最有话可写、最擅长写的一个角度来列提纲,还是很容易的。
  横式结构提纲的编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横向提纲也有其顺序性,不能随便更换顺序,或从小到大,或从过去到现在,或从轻到重……(2)注意内容上的关联性,几个提纲应该是在同一角度、同一领域上,不能风马牛不相及。(3)避免提纲之间的重复性,那样论证时也会重复。(4)注意表达形式上的统一性,提纲可以是文章的段首句,也可以是文章的小标题,但是提纲的表达形式应该相构相同或相近,给人一种整齐划一的直观感,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称之为“横向提纲”。
  横向和纵向提纲也不是孤立的,也可以相互交叉灵活使用。
  三、正反对比式
  正反对比式也叫对照式,,就是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方面只起烘托、陪衬的作用。
  这种结构也很好掌握,就是在文章的本论部分,先以正面举例为主,接着再举反例,在正反对比中证明中心论点。
  例如,以“爱国”为话题,引论之后可以列举文天祥、屈原等正面例子,接着再列举秦桧、汪精卫等反例,先正后反,对比中强调自己的中心论点。
  当然,这种方法比较容易掌握,结构也比较单调,最适合不太会写作文的学生使用,但是注意,在举正例和反例的过程中要掌握好叙和议的关系,绝不能以叙代议或只叙不议,从而造成文体不明的作文硬伤。
  除了上面的三种典型的、基本的结构之外,还可以用变式论述结构、推迭式论述结构、六段综合式论述结构、激情评述式等方法,这里不一一列举。
  其实,写无定法,结构提纲也没有好坏之分,只要灵活运用,能体现作者写作思路的就是好提纲。
  参考文献:
  [1]彭世珍.浅谈作文结构提纲教学[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3):89-92.
  [2]陈家彦.对于议论文“结论”与“解决问题”的探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