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单元制”“学分制”促进中高职衔接的研究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1)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现代化企业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获得更大的职业教育发展动力,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应该设计并实施“单元制”“学分制”的教学模式,加强中高职衔接教育建设。
  [关 键 词] 单元制;学分制;中高职衔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2-0005-01
  所谓中高职衔接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现代化的教学体系当中,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方式,进而推动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和谐发展,培养出更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单元制”和“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我认知水平,使学生在中高职衔接学习的过程中,早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职场工作环境。
  一、“单元制”与“学分制”的概念
  (一)单元制
  所谓“单元制”的教学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以一个教学单元为目标而展开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模块有不同的教学需要,对某一教学单元开展阶段性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加完整的单元学科知识。
  (二)学分制
  “学分制”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教师在一旁进行正确的教学指导,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设计相应的学分和学习绩点,使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将学习结果进行量化,如果学生达到了一定的学分、绩点水平,则准许他们毕业。
  二、传统中高职衔接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问题
  以醫学院的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的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既会受到国家教育政策方面的影响,也会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总体来说,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是不够的,没有相应地设计一些科学的中高职衔接教育发展政策和法律保障措施,课堂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和枯燥,不能准确地了解社会上对高职医学类专业学生的用人需求。
  (二)衔接教育机制问题
  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来说,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方便学生更好地完成从中职阶段到高职阶段的心理过渡。而从医学类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教育现状来看,现有的衔接教育体制并不健全,对接方式并不完整,两者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上缺乏应有的沟通和交流,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在中职阶段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在高职期间又重新学习了一次。
  (三)学生认知水平问题
  受中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素质的影响,很多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接受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时候思想并不成熟,不能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和学生受到的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特别严重,这也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只关注理论课的成绩,而忽视了对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对学习任务缺乏正确的心理认知,导致影响了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改革。
  三、“单元制”“学分制”促进中高职衔接的实施对策
  (一)健全“学分制”改革政策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教学改革,需要健全并完善“学分制”教学模式,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地方政府也要加强对“学分制”的政策指引,为“学分制”开展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为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建立更好的人才评价机制,重点是在中高职衔接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操作能力,,以学分制教育来代替学年制的教学模式,使中高职的衔接教育更加富有弹性,以选修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
  课程。
  (二)完善“单元制”沟通机制
  通过完善“单元制”的教学沟通机制,能够更好地促进中高职衔接教育工作的开展。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活动,在完善沟通机制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了解医学类专业的就业形势,中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也要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衔接教学的同时,巩固学生在中职阶段所学的知识。
  (三)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
  通过实施“单元制”“学分制”的教学模式,可以强化学生个体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知识建构能力,明确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在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明确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在夯实自己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医学类技能应用水平。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中高职衔接教育中,需要进一步进行“单元制”和“学分制”的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拓宽学生的认知学习空间,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从人才培养政策到教育沟通机制上进行完善,实现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可行性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秦学礼.中高职教育“3+2”培养模式课程衔接实证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2(12):49-51.
  [4]戴莉莉,郭源秩.以“单元制”“学分制”促进双证对接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4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