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教师心得 >

潜移默化让作文轻松起步

张亚娟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般的说法就是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实际上,作文真正起始于一、二年级的写话和口语交际的训练。新课标指出了“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也明确提出了第一学段写话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我认为,从一年级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节语文课开始的,我们就要教会孩子们观察生活,引导孩子积累语言,培养想象的习惯,激发孩子说话的兴趣,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在一、二年级的语文课上,就已经开始了作文的起步。

一、引导孩子亲近自然,学会观察生活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细致的感受,表达时才有话可写。因此,从第一节语文课我们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对于老师,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的最好地方就是校园。秋天到了,我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在校园中去观察多姿多态的菊花;银杏叶从绿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到变成黄色的小扇子扇来深秋,扇来初冬,再变成黄蝴蝶在校园飘飞……春天,校园里的小径上留下了我们一串串的脚印,小草,紫玉兰、垂柳等景物都成了我们观察的对象,我们欣喜地看着它们每天的变化,领略着春天带给我们的美好。

低年级的孩子,课余时间和家长在一起的时间很多,我们应鼓励家长带孩子出去玩,也不一定要旅游,不一定要到名山大川。每个季节,找个周末,带孩子到三勤生态园走走,让孩子认识蔬菜粮食,一年四季地里长什么……既不需要赶时间,也不会太累,这样轻松地陪孩子。或者小区内,上放学路上……让孩子觉得处处都有值得看的事物,处处都有发现,才会时时都有惊喜。

二、让孩子爱上阅读,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低年级的孩子说话很容易口语化,因为他们没有语言的积累。要让刚刚开始识字的孩子去学着阅读,那也靠老师的引导了。拼音学完了,开始识字了,我就对孩子们正式提出读书要求了,每天回家至少阅读30分钟。刚开始有些孩子们没有很好地去阅读,有些家长也没有重视起来,于是更多的还是我在课上给孩子们讲故事。讲《牛郎与织女》的故事,讲到了“簪子一划,银河出现了,这边的孩子哭着喊‘妈妈’,那边的织女哭着喊自己的儿女……”班上的孩子都眼睛红红的,这个中国几千年的民间传说,以一个角度感动了班上这45个小心灵。我告诉孩子们,书里藏着很多很多这样动人的故事,鼓励孩子们去大量的阅读,并把它们大声地讲给同学们听。

喜欢上了读,还要会积累。我利用“采蜜本”告诉孩子们要去找你的故事里最美的句子,最喜欢的句子。慢慢地,我让孩子们在读书后,除了讲故事,可以交流他们认为最喜欢的一句话,还试着去摘抄四字词语和好句子,利用班队课进行评比、开展读书交流会、比赛谁的成语记得多等有趣有益的活动,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说话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写话渐渐地就能生动起来。

三、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机会乐于表达

引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在孩子们观察时,一开始,我们要告诉孩子:你要去看什么,春天长出的新绿与墨绿的不同,秋天遍地的落叶形状各异……孩子会看了,适当的时候再引导孩子进行合理的想象,风吹树叶,就让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与风儿打打招呼。听见雷声,我就告诉大家:“老天爷感冒了,打喷嚏啦!”,于是乎孩子们也会模仿了:看见春天的玉兰花苞,就跑来告诉我:“玉兰花的花骨朵好像玉米糖啊!”“过年时,我姑姑穿的唐装真像一只七星瓢虫呀!”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有了这样的观察和联想的习惯,孩子们就能发现身边每种事物美的一面。陈甜甜周末跟爸爸到大棚去采草莓,她笔下的草莓可有趣了:“一个个草莓藏在叶子中晒太阳。有的草莓宝宝把脸都晒红了,有的草莓没有晒到太阳,把脸都气绿了,有的一边红一边绿,真可爱!”刘航小朋友这样写自己:“我长得可黑了,爸爸叫我‘包公’,妈妈叫我‘印度人’,小朋友们叫我‘小黑’……”这些语言虽然稚嫩,却都是孩子们的真情实感。只有孩子们熟悉、感兴趣、有表达愿望的内容,才能激起他们写话的动机和热情,从而动脑动笔将它表达出来。

语文教学要不断开拓、大胆创新,作文意识从学生入学伊始就应初步渗透。只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直观性和趣味性,提供易于效仿的经验范例,不断地给予学生鼓励和赞扬,建立学生说、写的自信和创作的欲望,就一定能为正式的作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