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首页 > 教师心得 >

凸显教师“导”的作用

林爱华

这轮轰轰烈烈的新课改,重在推行“以生为本”这个新理念,凸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高效的学习。因此,不但不能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教师“导”的功能,反而要凸显教师“导”的作用。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草船借箭》一课。课后,我细细反思,觉得在这两节课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凸显了教师“导”的作用。

在学生进行展示时,我认真倾听。发现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我不是一味地给他们自主,而是通过及时点拨引导、追问,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掌握如何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情感的方法,使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如:当学生展示到诸葛亮一口答应下周瑜的“十天造十万支箭“这个任务时,我及时追问:“诸葛亮为什么不推托、不推辞呢?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要他的身家性命,他干嘛还要替周瑜借十万支箭呢?”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明白了:这样写,可以突出诸葛亮顾大局的品质。当诸葛亮主动立下军令状时,我马上追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什么?”“喀嚓,脑袋搬家。”“对,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的话,脑袋就要搬家。所以我就在想,当时,诸葛亮立军令状的时候,脑子里想了些什么?想到了什么?想好了什么?”一步紧扣一步的追问,学生在不断的思考、辩论中明白了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当学生展示到第6自然段时,我发现学生对“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句话没有任何表示,就引导学生:“老师觉得这句话写得太啰唆,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没动静吗?写它干嘛?完全可以改成这样: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是不是啊?这样一写,又简洁又明了,不浪费笔墨,多好啊!改不改?把它改一下。”学生一听,不对,这里肯定有其作用。经过思考,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三天的大雾决不是碰巧,而是他精通天文的表现,从而体会到诸葛亮遇事沉着冷静,在立军令状的时候就非常有把握,可以说是胸有成竹。一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而这个时候,仁厚老实的鲁肃,还不知道诸葛亮把他请去干嘛呢。再一次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事实证明了他比周瑜高。这样通过不断地追问,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使重难点得以突破。

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有实效的课堂。我会沿着这条路不断摸索,力争形成一套适合本班学情的模式。

单位:广西梧州市蒙山县蒙山镇第一小学